每逢娱乐圈那些和隐私有关的事件爆发,我都会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1999年的电影《大开眼戒》。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创作于1926年的小说《梦幻故事》,从小说到电影,几乎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改编,那些与时代背景有关的改动,可以忽略不计。小说主人公叫费多林,是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偶然听说,在城外的一个城堡里,常常举办神秘的性派对,于是租借了服装和面具,凭着并不完整的口令,混进了派对,在大开眼界之后,却被识破,命悬一线时,被神秘女子救下,侥幸逃生的他,通过报纸新闻发现,那个女子,很可能替他死去了。他小心翼翼地探查真相,却被高墙深院和严厉的警告打了回去,他最后回到了自己狭窄但却安全的生活里,用跟妻子的重温旧梦,宣告了他对自己旧日生活秩序的确认。
小说和电影,都可以得到多种理解,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打量这个故事,也会发现,它讲述的是权力资源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用隐私资源的不平等来显示的。费多林用尽全力,也不知道他面对的是什么人,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而那些神秘人却轻而易举地知道了他的姓名身份和家庭住址。隐私的保护程度,和财富一样,其实都是一个人社会层级的标识,甚至,比财富更能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扎根的深度。
这是娱乐圈的隐私曝光,具有杀伤力的原因。它对一个或几个人的打击,并非来自隐私暴露本身,而是来自对他们权力层级的揭示。
同为公众人物,有一些人的隐私,永远不会暴露在公众面前,即便有传言流出,也会因为得不到佐证的材料,而很快萎缩,最后进入都市神话的行列,被人半信半疑地讲述,这是人在隐私保护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同为演艺圈名流,有一些演员的隐私,也被人捕获过,但没有媒体能够发布,还有一些演员,被偷拍而且偷拍成功,照片就算不足以说明问题,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但照片发布后,却没引起太大波澜,很快销声匿迹,因为这位演员根深叶茂,跟媒体的关系不错,他的隐私没被过度渲染。更多的演员,隐私一旦暴露,却像水银泻地一样,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里面显示出一种清晰的权力增减的趋势:隐私不会泄露>隐私泄露却不会被媒体曝光>隐私泄露并且被曝光,却得到控制>隐私曝光并且失控。尤其在名利场这样一个强烈的权力博弈地,被人窥见自己的真实层级,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很多隐私失控事件之后,当事人之所以落入演艺生涯的低谷,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权力损毁。
尤其是在所有人都日渐失去隐私权的现在,隐私更加成为一种珍稀资源,隐私保护,也因此成为更稀缺的能力。承哲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互联网进化,我们终将告别隐私》,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是200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被父母晒到网上,他们的整个人,都活在网上。网络的法则,会替代所有法则,去实现对人的控制,并对人类产生提升和净化,比如,一个人在街头吵架之前,会想到自己的吵架视频有可能被放到网上,因而打消念头。这样的时代,保护隐私,更难,也更能宣示一些人手中权力的强悍。一个被人洞悉了大多数隐私和生活细节的人,其权力能量,必然小于一个隐私得到严密保护的人。
《大开眼戒》中,就有这样一个象征性的情节,当威廉姆医生被发觉,并被带到人群中接受审判时,他们对他的初步惩罚是:摘下面具,他赤裸着脸庞,裸露在一群戴着面具的人当中。显然,摘下面具,就等于社会性的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