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潘 文
受台风“烟花”和天文大潮影响,昨天凌晨,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潮位达到了5.49米,在历史上排第三位;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潮位达到4.79米,创历史新高。
面对“风雨潮”三重挑战,如何做好防汛工作,精准预报是基础。从7月23日上海发布今年首个台风蓝色预警起,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一直坚守在岗位,密切关注和分析水情动态,对大量水情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根据水位趋势、台风路径变化趋势和多年经验等,做出精准预判。
市防汛信息中心水情科副科长、水情首席预报员孙丽说:“台风‘烟花’的一大特点就是‘慢’,路径变化也比较大,给预报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
台风路径在变化,预报工作也一刻不停。25日下午,市防汛信息中心根据相关水情数据分析、讨论后作出最新预测: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潮位将达5.5米,米市渡站潮位达4.7米。
面对这一创新高的预报数据,孙丽表示:“当时大家压力都很大,因为预报结果关系到响应行动,预报低了会导致防御不当,预报太高会导致过度防御。我们第一时间把预报结果报给了市防汛办,他们再根据预报加强防汛措施。”
在前后方的紧密配合下,黄浦江堤防守住了。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督察专员、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水旱和海洋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沙治银表示:“目前,黄浦江堤防稳固,后期我们会继续加强各方面的巡查、观测,确保城市安全。”
在上海,防汛工作还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
玻璃幕墙等零星坠物24块、道路积水89处、小区积水34个、倒伏树木……在市水务局防汛指挥大屏上,由“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形成的“防汛防台地图”不断实时更新。
从一棵倒伏树木到一处道路积水,每一个更新的数字背后,都有街镇工作人员在一线顶风冒雨及时处理。
市防汛信息中心技术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高芳琴说:“通过‘一网统管’,可以快速高效地保持上下信息畅通,街镇里发生了什么,防汛指挥部能够立即坐镇指挥。”
自去年6月1日上线以来,“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已历经多场防汛“实战”。除了街镇工作人员,还有像“眼睛”“耳朵”一样的摄像头、传感器等遍布申城,可实时向后台传输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