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平城京奈良

长期作战的大垣兴建工程

《日本营造之美:第二辑》[日]宫上茂隆 香取忠彦 等著[日]穗积和夫 绘 张雅梅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营造之美》是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应四神盘踞之地,“兼取唐长安、洛阳两京之长”,是日本古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平城京沿用了中国城市的条坊制规划,形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在此结构上建造了大极殿、朝堂院、内里、朱雀大路,以及药师寺、飞鸟寺、兴福寺等佛教建筑,发展出天平时代繁盛灿烂的都市文化。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后,遭到废都的平城京渐渐为人所遗忘,宫城建筑渐次倾圮,土地再度回归农田。参与1959年奈良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平城宫挖掘调查工作的宫本长二郎,将团队实际挖掘调查的成果详细讲述,为读者展现1300年前的古都风貌。

大垣的兴建工程以朱雀门为起点,东西两边各自作业,因此,朱雀门东西两边的大垣方位有些微出入。 人们在当时还没来得及兴筑大垣的地方暂时架设掘立柱塀,再依据工程进度依序拆除掘立柱塀,改建筑地塀。东院南面的大垣等若干地点,发现有当时作为临时性围墙使用的掘立柱塀的遗迹。东院的扩张工程推测是在养老年间(717—723)进行的,可见迁都之后经过七八年,仍然有临时性围墙的存在。

不仅如此,这些作为临时性围墙使用的掘立柱塀,似乎是从旧都城运送过来的旧墙。藤原宫的大垣为掘立柱塀,但是根据对塀迹的挖掘调查,藤原宫大垣所有的柱子都被拔掉了。想必是拿去作为平城宫大垣的临时性围墙了。 藤原宫大垣的掘立柱塀也用在平城宫的其他地方,例如排水用的下水道(暗渠)上。人们首先挖空圆木的芯,做成加盖的空心长条木管,将两头都挖通,然后管管相接做成水道。此外还发现了使用木方并以相同方式做成的水道。

研究发现,无论圆木还是木方,都利用了旧有的掘立柱和栋木(屋顶最高处使用的木材),从木材上遗留的痕迹看,可以确定它们是取自藤原宫大垣的掘立柱塀的木料。除此之外,平城宫西边的马寮等官署之墙,用的也是藤原宫大垣的柱材。 筑地塀是自下而上把土夯实做成的土墙,建造它需要相当多的劳力。兹依步骤介绍此种筑墙方式。

工具方面,需要四根圆木(支柱)和两片木板(堰板),以及夯土用的木杵。首先将圆木两两并列,将其底部插入地下,以横木连接四根圆木的顶端。接着在圆木的内侧加上堰板作为框板,在框板内注入泥土,再在框板与圆木之间钉上楔子,这样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如果使用太湿的土,干了之后容易产生裂痕,所以要用比较干的土,并用木杵垂直夯打,使框板内的土可以平均压实。将10厘米厚的土夯打至6厘米左右(60%),填入一层土,再夯打,不断重复同样的步骤。待夯实的土的厚度与堰板同宽,则拔掉楔子,取下堰板,把堰板往上移动,再重复前述的作业。此种筑墙作业方式称为“版筑”,一般而言,版筑层的一层厚度在数厘米到10厘米之间。 平城宫大垣的筑地塀,在版筑的土墙上方搭盖屋顶,覆上瓦片,才算完成。大垣屋顶的工程并不是等版筑全部结束之后才进行,而是一有完成的版筑,就立刻在上面加盖屋顶。虽说是夯实的土,但土墙毕竟不堪风雨吹打,所以版筑与架设屋顶的工程同时进行比较经济。

筑地塀的建造作业相当费功夫,进行得不是很顺利。迁都一年六个月后的文献中出现了“大垣尚未完成”的叙述,由此看来,想必是人们一开始低估了筑地塀工程所需的时间。 平城宫的大垣若含东院在内,总长有4.5公里。扣除宫门的部分,筑地塀总长约4.2公里。

挖掘调查发现筑地塀的地面部分宽度(基底幅)为九尺(约2.7米),推测上端应该较窄,只有七尺(约2.1米),高为十三尺(约3.8米)。要完成如此规模的筑地塀,想必动员了相当多的人力。现参考平安时代的《延喜式》木工寮(掌管宫城营造的官署)等的规定,估算其所需的人员数量。 首先,参与整个宫城筑地塀作业的人员约需4万人,运土作业需2万—3万人,搬运瓦片的作业约需8.5万人。此外,大垣的瓦片几乎都取自藤原宫的旧瓦,假设还要再补制两成的新瓦,制作新瓦的人,加上协助铺瓦片的人,合计约需5600人。

结果,参与筑地塀相关作业的人员需6万—7万人,瓦片相关作业约需9万人,加上从事屋顶工程的工人需4万—5万人,合计平城宫的大垣工程大概动用了20万人力。以一天100人来计算,需要20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换句话说,如果一年工作300天,则需要六七年的时间。 再者,筑地塀不只宫城内才有,还包括京内八十多个坊的全部围墙。由于塀的规模较宫城小,建筑这些坊垣所需的人数只要宫城大垣的八成左右,但即便如此,光是版筑与架设屋顶也需要超过600万的人力,若以一日2000人来计算,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此大费周章兴建的平城宫大垣,至少经历过两次全面翻修,这一点我们从支柱的痕迹可以得知。在七十年间改建过两次,表示每一次修建都仅能维持二十年左右。建造于距今三百年前的法隆寺西院筑地塀,其建筑工法与奈良时代没有显著的差异,却一直保存至今未曾经过改建。相较于此,平城宫大垣的改建实在太频繁了。究竟是为什么必须改建呢? 平城宫的筑地塀,有使用寄柱和未使用寄柱两种。所谓的“寄柱”,是用来支撑屋顶桁木的角柱。此种角柱一般竖立于础石之上,进行筑地塀工程时靠着堰板的内侧而立,因此从筑地塀的外表只能看到寄柱的一面。未使用寄柱的筑地塀仅仰赖土塀支撑桁木之上的整个屋顶,构造较为松弱。然而,除了宫城内的朝堂及内里的筑地塀使用寄柱之外,大垣除了塀的直角转角部分以及连接门的部分之外,都未使用寄柱。

因此,大垣的筑地塀下半部容易因为风吹日晒而崩塌,使得大垣的寿命无法长久。而且,大垣版筑所用的土混杂了太多小石子,加上工程进度太赶,土没有充分夯实,未确实压打至60%的程度。 为了节省施工成本而省略了寄柱,加上施工过程的粗略,是让筑地塀提前风化的真正原因。人们欲以此种方式节省施工成本,结果反而增加了修缮费用。

京内除了坊垣为筑地塀之外,占地超过一町以上的寺院或贵族宅邸的围墙,也都采用筑地塀。另外,用来划分“坪”的,还有板塀、柴垣等类型。不过,不是所有的坪都设有塀。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