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山河岁月》第二季昨日开播

回望百年长河,英雄留下怎样的故事


制图/张继

晨报记者 曾索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于8月15日在CCTV-1综合频道20:00档、CCTV-9纪录频道21:00档播出。 本片第一季已于5月28日圆满收官,刚开播的《山河岁月》第二季共22集,每集25分钟,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真实的影像,描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展示百年奋斗、百年征程中的感人篇章。

《山河岁月》总导演、总撰稿夏蒙接受采访时曾说:“《山河岁月》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精品力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篇幅最长的一部红色纪录片,全片以山河为纬、岁月为经,以史传人,以人叙事,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浓缩于这部百集文献纪录片之中。” 那么,第二季《山河岁月》有哪些亮点?

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激荡山河的风云岁月里高举抗日救亡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古城风云》(第23集)抽丝剥茧,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接触的经过一一道来,又对两位将军在西安事变后的悲剧人生作了客观的叙述。

《将军之死》(第28集)亦是一曲历史的悲歌。一代抗日名将黄显声、吉鸿昌、张自忠和戴安澜的壮烈人生,娓娓道来。 《挺进敌后》(第24集)为我们讲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战斗力来自坚定的信仰,来自对人民的忠诚。 为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真理而斗争》(第26集)讲述了武胡景、陈云、任弼时等在莫斯科的一段历史往事,他们以忠诚和勇敢谱写了一曲坚持真理的信仰之歌。

从《挺进敌后》(第24集)到《白山黑水的记忆》(第25集)、《密林中的日记》(第30集)、《大江南北》(第31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无论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第29集),还是《宝塔山下》(第32集)、《军民大生产》(第33集),都在讲述着关于延安的故事。

《不远万里》(第27集)讲述了一批外国友人与延安的故事。这些人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们中有马海德、白求恩、林迈可。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抗战胜利,从山城重庆到延河两岸一片欢腾。《山城风雨》(第36集)追寻毛泽东重庆谈判的足迹。从那些历史照片与历史影像中还原细节,今天的人们不仅能看见伟人的丰采,还能品读出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最早来到延安的美国情报官卡尔逊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自己的观察写进了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 《观察延安》(第37集)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特殊记忆。

《黄土地和黑土地》(第38集)全景式地记录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这块黑土地的争夺。早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东北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共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布局东北,一场黑土地上的对决已经拉开了帷幕。 对于一批手持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两种前途与命运早已注定。用镜头记录的红色中国早已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红色中国纪事》(第40集)讲述了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已经看出一个时代即将过去,一个新的纪元就要开始。 《烈火中永生》(第41集)、《墓场与鲜花》(第42集)追寻着重庆歌乐山、南京雨花台、上海龙华那些沉重的往事,将许多先烈的往事定格于永恒,感受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礼。

《滹沱河畔》(第43集)第一次在电视纪录片中再现了粟裕、谭震林、张震的口述历史,第一次将七届二中全会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无比真实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七十年前几位外国人参加了中国的土改运动,为我们留下了两部在西方很有影响的著作。韩丁的《翻身: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土地诗篇》(第44集)以几位外国友人的视角,讲述了七十年前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