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沉潜、独步和跨界:用电影观察世界和人生

——兼议金涛电影文化评论的特色

《时间之味:银幕里的时代和乡愁》金涛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记忆中的金涛,仍是30年前那个清秀、沉静,略带腼腆的小伙子。那是1991年,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的金涛到文汇报文艺部实习,我有幸成为他的带教老师。当时我在主编文汇报的《文化天地》专版,这是一个新创办的采编合一的文艺类专副刊,金涛在此得到比较多的锻炼。印象中他不仅勤奋好学,还长于思考,常常能从对寻常文艺现象的观察中提出独到的见解。记得曾布置他采访调研校园文艺社团的现状,金涛曾任复旦影视社团的负责人,参与策划了不少有影响的活动,按说对这一领域的情况并不陌生,素材可信手拈来,但他还是跑遍了上海主要院校,采访了许多家知名的校园文艺社团,采写了一组十分扎实的,有独立见解的系列调查报道,见报后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由于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毕业后他如愿进了文汇报,前后历经国内、文艺、政法等多个部门的锻炼,采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报道。金涛为人低调谦和,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后来升任部门负责人,他都不事张扬,但采写的报道和组织策划的选题却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源自思考的力量。跟他交谈,常会感到他有着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这与他的娃娃脸和温和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反差。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立不久,金涛去了集团新组建的战略研究部门,他擅长理性分析的特长得到了很好的施展。上海筹备并举办世博会期间,他被借调过去参与世博园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世博会结束后,他被派往申迪公司工作至今。

自打我们先后离开媒体行业,我与他见面的机会少了,对他近些年工作的了解更是十分有限,虽然理性上认同跨行业的多岗位锻炼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好处,但内心对他离开所擅长的领域和专业还是不无遗憾的。 直到一年多前,在报刊上读到金涛撰写的影评,之后又看到他推出的“涛哥观澜”公众号,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那个勤于思索,敏于发现,有独立见解的金涛回来了!而今捧读他多年心血凝结成的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更由衷地为他的成长和成熟感到欣慰与骄傲。

本书是金涛近年发表在报刊及公众号上的影评文章的结集。读他的影评,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专业而不囿于专业”。说他专业,是因为他大学期间就读于文学评论专业,受过完备的学术训练,具有良好的文艺理论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觉,加之在校时参加了大量的电影社团活动,对影视艺术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对影片的评论入情入理,十分在行,对问题的分析也能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说他不囿于专业,是因为他毕竟不是电影科班出生,也未曾直接涉足影视行业,但他后来的工作经历增加了对国际范围文化发展趋势和相关产业的了解,于是他扬长避短,让文字超越“电影评论”而成为“文化评论”,从而使关于电影的评述具备了更为宽广的美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视野。 收入书中的影评文章有多篇关于日本电影的研究,感觉他对日本当红导演是枝裕和尤为钟爱,他研究他的影片,是因为关注到不少“影像之外的信息”,即日本老龄化之后的种种社会畸变:如“父权主义的崩溃、离异子女是情感冷漠、空巢家庭的精神隔阂以及都市‘孤独死’问题”等等,金涛在细致分析是枝裕和尤在情节铺展、人物塑造,镜头运用、光影及画面营造等方面的高妙之处的同时,对导演所代表的“电影价值观”做了深入的探究,从中折射出他对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的敏锐关注。

金涛喜欢是枝裕和,也许是因为导演“沉潜”的内质契合了他的价值取向。金涛赞赏他的影片“不逢迎商业、不急功近利”、“不追逐潮流”,这也正是金涛自己的追求。书中较少见到他对爆红的商业大片的影评,相反,倒有不少对相对小众的艺术片和小制作的评论。《小片之魅——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的国家叙事”》是一篇针对这一类电影的专论。这些影片之前较少进入商业市场和主流院线,因此长期处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金涛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设的这一平台,为我们揭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他特别提到黎巴嫩的《何以为家》、新加坡的《热带雨》、蒙古的《再别天堂》、伊朗的《梦中的城堡》,他评价这些出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片保持了“本土化的叙事风格”,“根治于自己所在的土壤,紧扣时代冲突的命题,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包含对人物的悲悯,在不约而同的现实主义体系语境下,本土与异乡、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父权与女权等主题相互映照、交汇与离散,电影展开的是一幅幅丝绸之路孤岛上的风情画:绵绵不尽的行旅载着千年的乡愁,怀着交流的渴望,步履不停。”也许是同为第三世界国家,影片所呈现的转型时期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文化冲突和精神困顿颇能引起我国观众的共鸣,而这类影片秉持的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更拉近了影片与我国观众的距离。 金涛的电影评论文章,似乎较少就电影说电影的针对某一部影片的单篇评论,他更乐于做的,是对一段时期一类电影的综合评述,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聚焦一颗树的成长,而是探讨一片林的因果”。他善于从近期受到关注、被热议的影片中,去发掘隐藏在背后的现象性的东西,进而提取出带有趋势性、规律性的所在。这样的评论,是很考验评论者的知识积累、综合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在《真实的力量》一文中,他将《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烈火英雄》、《攀登者》、《中国机场》等一段时期热映的影片作为集中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发现这类影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改编自真人真事。他从英雄主义价值观演绎、纪实美学的传统回归,以及类型电影的创新突破等多个维度,对影片的探索做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根植现实、取材生活、还原历史,已经成为中国现实电影的一种崭新的叙事策略。

金涛的电影评论不人云亦云,他善于从被受众及主流评论遗漏或被遮蔽的影片中发掘珍宝,而对于热门影片的评论,他总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不一样的见解,这种独步影坛的姿态,与他早年做记者时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一以贯之的。电影是历史的光影,也是时代的光影,艺术家用它记录历史、描绘现实、探索人性,昭告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对理想社会的期盼。感觉影评于金涛而言只是一个载体,借助这个载体,他可以纵情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现实的观察和体悟;而他的初心,也不仅仅是对文字对影视艺术的喜爱,而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情怀,由此想来,金涛的归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幸先睹金涛的书稿,于我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文字十分好读,没有学院派影评的学究气,同时折射出较为宽阔的世界历史、文化、及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因而信息量巨大,书中有对于影片人物、故事、画面和技巧的感性描述,也有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文字中透着思想的力量。

最后,衷心祝贺金涛第一部影评专著的出版,也希望读者和我一样喜欢他的影评。汪澜2020年11月末(本书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