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里予
今天是2021年国际志愿者日,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透露,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已拥有近562支医务志愿服务团队和18万余名医务志愿者。目前,志愿服务已覆盖全市16个区和506家医疗机构,有152家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了社工部门。全市已建立的200多个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中,医院志愿者基地为55个,占比率达27%。
近两年来,医务志愿者们已开展1.64万项导医、交流、探视、心理舒缓等各类医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640余万小时,受益群体超过1000万人次,并推出急救培训、生命教育、安宁疗护、健康科普、手语陪护、呵护幼苗、中医文化、心理舒缓等八大专项行动。
抗疫服务做实做细
让“志愿蓝”聚爱暖心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卫生那一抹“志愿蓝”成为了社区居民心中最温暖的底色。
为让集中隔离人员暖心、放心、安心,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隔离点志愿者开启“白+黑”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模式,为隔离人员提供全天候健康观察与生活照顾服务。护送高龄老人安心转运,为术后隔离人员提供健康指导、心理安抚……在集中隔离点每天都会上演一些温暖的小故事。隔离观察并没有阻隔“爱的暖流”,志愿者服务队员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每一位隔离者的“家人”,用点点滴滴的细致温暖守护他们。
面对疫情,小东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65名成员迅速行动,不仅积极响应“献血战疫、生命接力”的无偿献血倡议,还在辖区内企业、中小学等开展“助企复工”“防疫复课”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学校、楼宇白领提供防疫指导、护理科普、中医养生讲座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一位志愿者都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全力构筑全面的社区防疫网络,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从高速道口值守到居家上门排摸,从24小时集中隔离点驻守再到新冠疫苗集中接种,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日夜奋战在一线,用生命守护生命,为社区居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健康安全防线。
深入艰苦边远地区
传递志愿服务“山海情”
多少次徒步翻山越岭和长途跋涉,多少次克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为改善当地医疗水平而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莉深情讲述援滇、援外的志愿服务故事。
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王丽莉通过科间会诊、下乡巡诊、带教培训、赠送医疗书籍及工具,寻求各种方式为当地医生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当地各项志愿服务,为贫困村寨的山民进行义诊,并帮助当地少数民族贫困女孩联系上海爱心人士完成了助学资助结对。
在赴老挝参加医疗援助时,她帮助当地引进中药,开展中医科门诊和临床带教,并为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拟定中医治疗方案等,而且自费从国内购置针灸器材、中草药及制剂设备捐赠当地。此外,她以中医、武术、民乐、食疗为主题,多次前往当地国际学校进行助教,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
作为援滇医疗志愿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医护人员通过远隔2900多公里的山海时空,分3批来到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针对当地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居高不下、占儿童疾病谱首位的情况,他们抢救危重患儿,开展医疗培训,到当地学校进行科普宣传,成为贫困地区儿童呼吸道的守护者和健康扶贫的参与者。
松江区中心医院志愿者远赴西藏定日县,踏上海拔4300米的高原,携手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让藏族医生不出门就能学习到上海医生的技术及经验,为当地培养出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疗骨干人才,真正惠及藏族同胞。
调动资源对接需求
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
青少年该如何面对青春期生理变化?家长和老师怎样和孩子谈性?针对这些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容易被忽视和遗漏的边缘地带,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讲台”多年来一直以志愿服务精准填补这块空白。
对青春懵懂期的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为了这一目标,“红讲台”从最初的3位医生“单打独斗”扩大到拥有30多人的志愿讲师团,如今不仅涵盖学生的性教育课程,还有针对学校老师、基层医生和学生家长的讲座。截至去年底,“红讲台”足迹已经遍布上海市各区县的150余所中、小学,连续六年为全上海优秀学生普及青春期性教育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形式,向存在青春期困扰的孩子们提供专业医学支持。
面对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向他们传递希望的火种?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志愿者肩负起全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预防、治疗管理和康复工作的使命,他们把拍摄科普宣传片、微电影作为切入口,通过微电影《解锁》,向大众传播精神卫生知识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让患者看见了生命的春天。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办还将继续推广加强志愿服务,形成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公共卫生、心理疏导等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体系,使志愿服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