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冈常一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个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宝级文物。法隆寺汲取唐代建筑之精华,其镇寺之宝“玉虫厨子”堪称中式建筑的“活化石”。与此同时发展出云形斗拱、立柱收分、非对称布局等日本独创的建筑样式,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日本的寺院建筑。
本书由曾参与法隆寺“昭和大修理”的日本国宝级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与建筑史专家宫上茂隆联手打造,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绘制插图,以一手权威资料精准还原法隆寺完整建造过程,生动剖析精妙绝伦的建筑结构。
[作者简介]
穗积和夫
1930年出生于东京。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曾就职于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现为自由插画家。活跃于汽车、男性时尚等领域,后积极投入带有历史风味的日本建筑和城町为主题的插画创作,并以本系列作品为代表。
西冈常一
1908年出生于奈良县斑鸠町法隆寺西里,与祖父西冈常吉、父亲西冈楢光三代同为法隆寺的“栋梁”。十六岁正式开始跟随祖父进行木匠学徒,二十七岁因法隆寺解体工程中对土质的鉴别得到肯定,荣任法隆寺“栋梁”。1967年开始修建法轮寺三重塔,1970年作为“栋梁”参与药师寺的大雄宝殿和西塔的重建。被世人称为“将飞鸟时代延续下来的寺院建筑技能传承给后世的‘最后的宫殿木匠’”。
宫上茂隆
194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工学博士。对大阪城的建筑研究已超过二十年,并陆续完成本丸地形与主要建筑物的复原设计图。主要论文有《药师寺伽蓝研究》《丰臣秀吉筑造大阪城的复原式研究》《安土城天主的复原与相关史料》等。著作有《法隆寺》(共同著作)、《模型:药师寺东塔》。
[译者简介]
张秋明
毕业于淡江大学日文系,译作包括《锦绣》《父亲的道歉信》《京都思路》等。
昭和五十四年(1979)秋天,草思社提议我和宫上茂隆老师合作写一本关于法隆寺建筑的书。之后我便和老师一边商量一边写。枯燥无味的建筑设计图和艰深干涩的文字内容,透过穗积和夫先生的妙笔绘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加上宫上老师的学问背书,让这本由乡下木匠策划的书得以问世,我衷心表达深深的谢意。
法隆寺的昭和大修理,从昭和九年四月到昭和二十九年(1934—1954),历经二十年。当年的我以26岁之龄,拜祖先之威名,受命担任法隆寺东院礼堂的大木匠师。之后除了战事,其余时间几乎都置身在法隆寺的工地现场,努力学习。说是学习,倒也不是整天坐在事务所里,而是到工地就创建以来经过多次小型整修的补修材料进行判断、拆除,恢复成创建当时的形式。对我而言,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一种学习。通过这样的工作,探索创建之时木作工程的想法,并与现代比较,二十年来始终对古人的技术和功夫赞叹不已。兴建房屋时,最重要的是地基。覆盖着厚厚的黏土层、不会太干燥的土地,被称为“地山”(地表)。用于涂墙、填塞屋顶的泥土,都是以地山优质的黏土揉制而成的。木造建筑的生命是屋顶,利用低温长时间烧烤黏土做成的屋瓦,既是屋顶的生命,也是该建筑物的生命所在。组装木材时所用的铁钉也必须通过低温长时间铸造。不论是屋瓦还是铁钉,来自高温短时间处理、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其生命都是短暂的。
木造建筑总是需要优质的木材,例如少说也有千年树龄的桧木。而组装木造建筑时,重要的不是靠尺寸组装,而是要配合木材的性质。再怎么优良的桧木,也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产生各自的特性。有的左旋,有的右旋,有的左弯或右翘。巧妙地因应木材特性加以组装,例如将左旋和右旋的木材组装在一起,就能抵消左右反转的力量。古代的工匠就是如此巧妙地组装木材。但是现代的工匠却几乎忘记了依照木材特性来组装的方法,大概只知道按照尺寸来组装。组装木材的特性,不能只靠大木匠师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每位工匠一起用心从事此一作业。有时看似快成功了,其实功亏一篑。工匠必须明白和木材间的对话是很重要的功夫。还有将柱子竖立在础石上时,也必须让自己的心成为础石的心,石口没对好就无法成功。许多细节希望通过本书的图解能够让读者理会。
总之不论是泥土、木材还是石头,使用任何建材,都要把自己当作泥土、木材或石头来做事。活用自然的生命,我想就是古老技艺的根源吧。本领固然重要,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面对工作的心态。兴建伽蓝、堂塔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这就是身为工匠的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追求名利的工作,不能称为工作,只是一种劳动。我认为古代的工匠能够超越名利,真正埋首于工作。或许是因为他们真心笃信佛法的教诲吧。
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代,不要只顾看着前方,而忘了好好看看脚下。但愿我们能够再次回顾省思古老的东西,把握令观者动心的部分,脚踏实地,不要弄错了进步的目标。(本书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