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郁文艳
上周末,青西郊野公园限流了,原因是太多人来欣赏正在变色的“水上森林”的美景。其实,这片水上森林从小树苗开始,生长至今已经有约30年了,而最初也并不是常年处于水淹的环境。在申城,除了这处水上森林,其实在青浦张马村、崇明西沙湿地、崇明新村乡等多处都有这样的水上森林景观,有的面积甚至超过了青西郊野公园这处。
限流!太多人来看水上森林
上周六中午12点,青西郊野公园发出限流公告,因客流达到饱和,已经采取限流管控措施,没有预约的游客将不能进入园区参观。
青西郊野公园的客流主要集中在“水上森林”区域,原因是这片以池杉等杉树为主的森林正在进入一年一度最美的彩色季,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来欣赏拍照。
青西郊野公园负责人陈晓介绍,公园采取限流措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上森林所在的生态保育区游客太多,接近这一区域的游客瞬时最大承载量为1500-2000人;另一个原因是停车场饱和,“两个原因中更主要的原因是停车场饱和,青西郊野公园目前的停车场只有600个车位。”
揭秘!水上森林30年前种下
令人惊艳的“水上森林”是如何形成的?青浦区林业站站长吴利荣向记者讲述了这片水上森林的故事。
1981年,当时的上海市农林局提出了一个关于林粮兼作的研究课题,即在同一片农田里间隔种植粮食作物和树苗,“项目大概是1982年正式启动的,春夏之交,农田灌水栽秧,耐水湿的池杉苗也几乎同时被种下去,当时胸径才三四公分。等11月水稻收割之后,又种上了小麦,来年收割后再种水稻。”
就这样,杉树苗在水稻、小麦的一轮轮耕作中,逐渐长大,也随着它们的耕作规律,处于时而水淹时而干旱的状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帮助太湖分流泄洪,青浦与浙江嘉善之间的水坝被炸开,青浦很多地方被淹,这片林地也未能幸免,从此就长期处于了水淹的环境,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水上森林。
吴利荣介绍,课题研究开始的时候林地面积有100多亩,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面积有所减少,现在水上森林面积在85亩左右,小树苗从三四公分长到了几十公分,现在最粗的胸径已有40公分左右了。吴利荣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调查这些小树苗有没有存活、长多大了,他还划着船进入水上森林进行调查。
发现!水上森林上海不止一处
青西郊野公园的水上森林水林相间,秋季色彩斑澜,春夏绿意盎然,静谧美好。不仅绿化景观独特,也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不过,上海有类似景观的却不止这一处。
吴利荣介绍,在青浦范围就还有张马村、东庄村等有类似水上森林,其中张马村的林地处于水淹状态时有100亩水上森林,东庄村有十多亩,种植的树种也是耐水湿的落羽杉、池杉等。
崇明也有多处水上森林,其中位于西沙湿地的水上森林有900多亩。“西沙湿地的杉树林在自然汛期,或者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水位,让其处于水淹状态。”湿地负责人徐忠介绍。眼下,也是西沙湿地最美的秋色,层林尽染,游客可以坐船游览900多亩水上森林,划一圈需要1小时左右。
崇明新村乡的麋鹿极小种群恢复项目里也有一片水上森林,面积近60亩。目前,项目还未对公众开放,预计明年市民游客可以进入这片区域,观赏麋鹿,欣赏这片美丽的水源涵养林。
在浦东川沙林场内,也有一小片水上森林,种植的是东方杉。它由中国柳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交而成,被称为植物界“狮虎兽”。2014年,市林业总站和东方杉国家良种基地为了探究东方杉的耐水湿程度、掌握相关数据种下了这片水上森林,开展试验。
【专家说法】
不是什么树都能长期生活在水中
林业专家介绍,不是什么树都适宜种在水中、形成水上森林的,只有耐水湿的树种才能处于间歇性或长期水淹的环境,比如落羽杉、池杉等。
这些耐水湿树能生活在水淹环境的关键是气生根。市民游客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树旁边、水面上会冒出一些长得类似“小佛陀”的东西。它们其实是池杉的呼吸根,既是用来辅助呼吸的气生根,同时也是锚定根,像船锚一样,用来稳定身躯。这些“小佛陀”拥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地上的氧气输送到地下根系,供其进行呼吸作用,以适应长期淹水的自然环境。
再看这些水里的杉树,你还会发现,它们的根部特别粗大,像发福似的。这是它们的支持根,是在长期水位波动的自然环境诱导下形成的。
如此奇妙的生存方式,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