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福禄寿喜美好生活”特展

品一品“中华吉祥文化”的味道

制图/潘文健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詹 皓

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3月13日,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在上历博(上革博)展出。通过总计近300件瓷器、玉器、金银器、书画、织物、剪纸、动物标本、科学绘画、矿物宝石、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等,讲述中国吉祥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其影响力蔓延至今。在不同的文明阶段,人类都面对着不同的未知、危险和困惑,在与自然的共处过程中,人类尝试沟通天地,将生活情感融入对自然的观察,提炼动植物的名称谐音或某种特殊习性,将美好寓意赋予它们,并以手工制品为媒介,将灵感与创造的梦境投射于现实之中,由此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吉祥文化。在展览内容上,上历博(上革博)深挖展品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寻求自然与人文的联结,徜徉于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家园。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以“虎虎生威”开篇,一头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猛虎标本,开启了关于虎与吉祥文化的讲述。关于虎的展品中,还有清末由安徽移居上海的画家程璋所画《虎啸图》扇页,他画的老虎毛发质感强,比例协调,立体感突出,在国画中糅合了西画技法。

上历博镇馆之宝、原外滩汇丰银行门口的铜狮子,此次也作为展品出现,它为观众讲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狮子意象;清同治年间静安寺涌泉石狮护栏上,立着一个圆雕狮子,其形象在威严中略带憨态,显示守护一方的民间愿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砗磲也出现在上历博展厅。这件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砗磲是现存最大的双壳砗磲,重量达200公斤。砗磲是一种贝壳类动物,因其表面凹凸不平的沟槽好似车辙而被称为“车渠”,后因其石灰质外壳坚如磐石而写作“砗磲”。古代砗磲常被打磨成宝石,而今天,大砗磲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来自河北博物院的唐代“鎏金芝鹿纹三足银盘”器形硕大,带有中亚地区金银器风格,极具盛唐风韵,盘心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头顶一柄灵芝,四足前后错落。因“鹿”通“禄”,寓意着俸禄和富贵;灵芝则寓意长寿。

展厅内还有一组福禄寿三星人物雕像,则是人们最熟悉的吉祥文化形象。

展览第一单元,讲述了中华吉祥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吉祥文化的祈愿与表达方式,以及各种吉祥理念和标识体系。第二单元讲述了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吉祥文化,出生、求学、成家、立业、天命五个阶段都对应着“福禄寿禧”呈祥,凸显出吉祥文化与个体生命的紧密联系,展览以物种与文明、物种与生活、物种与未来的三重视角,融合性地讲述它们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寓意。第三单元展现“福禄寿禧”吉祥文化在当代的新解和价值,讲述吉祥文化在新时代如何表达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一些很特别的展品。比如清代著名金银匠人“张善六”制作的一对银寿桃,它采用锤鍱、焊接等工艺呈多层圆雕造型,器物表面施蓝、绿、红珐琅彩。主体为桃子模样,外层连缀立体的缠枝花草装饰;沿寿桃中部开合处有一周美术字“寿”,顶面也有一圆形“寿”;寿桃柄部拟形奔跑的梅花鹿。小巧玲珑的寿桃上,福、禄、寿俱全,匠心巧思令人赞叹。

此外,梅兰芳等人合作《富贵平安》图轴,由梅兰芳画墨梅并题识,荀慧生画牡丹,黄桂秋用双勾法补竹,姜妙香画瓶架,程砚秋画红山茶,尚小云画双鱼。这是由多位京剧名家联袂合作的一幅案头清供图,极为难得。耀州窑“赵”字款缠枝牡丹纹盘,纹饰布局严谨,疏密有致,立体感强,是宋代耀州窑的佳品,而且带有姓氏款记,在传世的耀州窑产品中殊为稀见。清代圆雕白玉大象,身材高大,四蹄粗壮,圆润稳重,蕴含着河清海晏、民康物阜的吉祥寓意。

此次的展览空间设计也值得一说。展厅内移步换景,写意场景、氛围场景、投影和镜面空间,让展厅的各个部分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又自然地起承转合。展厅中处处可见打卡点,比如鱼跃龙门、三羊开泰、福禄寿喜、喜上眉梢、节日灯彩等等。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