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严峻嵘
对上海人来说,在腊八这天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企盼新的一年健康如意,是具有仪式感的好兆头。近日,晨报记者走进王家沙总店,品尝新年第一锅刚出锅的腊八粥,感受上海市民迎接过年的气氛,而作为中华老字号,这里仍然保留了上海人熬制腊八粥的传统。
记者进门之后,在店内看到一只巨型容器摆在外卖档口旁。“搿是啥物事啊?(沪语:这是什么东西?)”不少市民在店内看到巨型容器之后都纷纷询问店员。
工作人员介绍,这只堪称“镇店之宝”的特制巨型容器是二十多年前总店请外面工匠定制的,容器主体部分采用紫铜制作,内壁厚达一公分,有较好的保温功能,外部的附件包括把手和盖子,均为黄铜制作,把手造型为一条准备腾飞入云的龙。容器安装在采用自动化电控的保温炉车上,掀开盖子,一股热气袅袅升起,保证每一位顾客的腊八粥都是热气腾腾的。
一碗好吃的腊八粥究竟有哪些配方呢?
王家沙总店点心部部长姚建华师傅是点心高级技师,也是“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王家沙的腊八粥配方由九种食材组成,主要的八种食材为:桂圆肉、白芸豆、葡萄干、糖莲心、脱皮花生米、新疆红枣、红豆、核桃仁,而第九种食材糯米为打底原料。
据悉,王家沙现做现售腊八粥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已经成为这家老字号的传统特色。不少来王家沙买传统风味点心的上海市民,多顺便买一份腊八粥带回屋里和家人分享。资深媒体人姜浩峰在现场品尝新年第一锅刚刚熬制好的腊八粥,经验老道的他吃粥前先放入白糖莲心。他告诉记者:“因为莲心外裹了一层白糖,吃粥前放入莲心,会有一种脆感,如果莲心直接熬在粥里吃,口感就勿嗲了。”
王家沙负责人表示,今年的腊八粥销售将一直延续到1月10日腊八节这天晚上,门店和外卖平台同时销售腊八粥,卖完为止。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邀请到了民俗学家仲富兰、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桂生、资深媒体人姜浩峰、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沈思睿等四位嘉宾,与我们分享腊八节蕴含的文化含义以及上海人腊八节的习俗。
从腊八节这天起 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
仲富兰:
知名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说到腊八节,许多人就会想到寺庙或道观里的施粥情景,前些时日,我遇到一些青年朋友,交谈中,发现他们对于“腊八节”的理解常常与“腊八粥”混为一谈。
腊八节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这个“腊”字,古代社会,“腊”本是一种祭礼,古书上记载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大祀”就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人们将冬祀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人们把举行冬祀祭礼这一天称为“腊日”。从祭祀诸神,后又引申出风干的肉制品,“腊肉”“腊味”也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前一阵子,我做“饭稻羹鱼”的图书,专门设置了“腊味”一节,腊味在中国南方,在江南地区都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和食俗。
腊日究竟在哪一天呢?其实古代的腊日日期是不固定的,只是到了汉代,有了明确的历法,才明确了相对固定的日子,那就是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是为“腊日”。那时候也不吃吃腊八粥,不过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我对腊八节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两句顺口溜:“祈福喝粥备年货,过了腊八就是年”,指的是腊八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中国人又开始进入一年中大节的倒计时了。
小时候,我家腊八粥是咸味的
张桂生: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注册资深烹饪大师、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国家中式烹饪裁判员
在我印象当中,上海人的腊八粥好像也没啥固定的配方,可多于八样,也可不满八样,视家庭情况而定。腊八粥主要的配方有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花生和各种豆类。
腊八粥有甜味的,也有咸味的,上海人一般喜欢喝甜味的,就像八宝粥。但我家的腊八粥一直是做咸味的,类似菜粥。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腊八粥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因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原材料也没今天那么丰富,但花生米是必不可少的,也有一些豆类。妈妈煮上一大锅,我们要喝好几天,生活条件好的家庭会在腊八粥里面放入火腿粒、鸡肉、羊肉等荤食材。后来我参加工作,离家独立生活了,也就淡忘了小时候腊八节要吃腊八粥的传统了,但平时自己倒是喜欢买八宝粥喝。
腊八粥让那时的家庭“去库存”
姜浩峰:
资深媒体人、美食考据家、新民周刊主笔
上海地处江南,老百姓喜欢吃一点甜的。糖在其他许多地方也许贵些,但江南一般百姓还能消费得起,腊八粥里必然要放糖,加上一些糯米熬粥。在上海,是糯米和各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我们叫做细腊八,食材比较多样化,而且熬煮比较精细。慢工出细活,要用文火熬粥,还需要不断加料添水,所以说,以前要熬好一锅腊八粥并不容易。
我看老舍先生的文章中也写到过腊八节,还有做腊八蒜的传统,解释了北京人为什么要做腊八粥的原因。腊八粥、腊八蒜是北方家庭欢聚时需要的一些食物,其实,我个人认为腊八粥不一定是八种材料组成,可以是北方家庭用过去一年中家里储藏的这些干果来熬粥,当时的富裕家庭会把旧年的这些干果全部煮成粥,起到去库存的作用,只为节俭。因为干果也有一个保质期问题,去掉旧库存后,新年再买新的年货进来。
松江嘉定地方志多有腊八粥记载
沈思睿: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腊八节是全国性的岁时节日,上海历史上的各类志书中也都有关于“腊八粥”的文字记载,如康熙《松江府志》和康熙《嘉定县志》均为提到腊八粥,在1930年代,很多当时的上海报刊上也有此类报道。
现代编纂的志书中也多有记载,如上世纪1980年代编纂的各县志中都有提及:“腊八节为古代祭祀祖宗、跪拜众神、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固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有吃赤豆粥、糯米糕,拜祖宗等。”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寺庙煮粥祭供,民间仿效,吃腊八粥。腊八粥大米、黄豆、绿豆、青菜、芋艿、花生仁、豆腐干、油豆腐等混合煮成。”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月初八,传说是释迦摩尼成道日,佛教寺庙用香谷和果物煮成腊八粥供佛,后来民间也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南方农村一般用大米、青菜、黄豆、菱、茨菰、油豆腐等煮成,有庆丰收的含义。”前几年,上海的一些寺庙在腊八节当日会安排类似“施粥送吉祥”“向福利院老人赠送腊八粥”等慈善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