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娱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来九周年馆庆月

馆藏珍宝细述光影背后的故事



③ 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 陆乙尔

这个月,是上海电影博物馆九周年馆庆月。九年来,上海电影博物馆接待约120万人次的观众,举办了近3000场各类型活动。回归馆藏、回归博物,趁着馆庆月,晨报记者带大家走入时间长廊,随着一件件馆藏珍品,看看它们背后的电影故事。

●《大众电影》创刊号(图1)

《大众电影》杂志1950年6月1日创办于上海,编辑部最早设在江西路、福州路东南角的汉密尔顿大楼里。它最有名的一项活动,是在1962年5月举办了“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群众评奖活动。

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影片的获奖影片,是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本人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红色娘子军》的主演,当时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不久的祝希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电影》的发行量曾经高达947万册,创造了电影杂志单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奖牌(图2)

这件展品是上影著名导演吴贻弓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前捐赠的。奖牌上有一只金鹰——1983年,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在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项“最佳故事片金鹰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国产影片。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五十年前在北京南城生活时,夹杂着喜悦和伤感的童年往事。这部刻下时代印记的电影,也是许多人的故乡回忆。

●1947年夏衍写给张石川的信(图3)

1932年,著名作家夏衍担任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张石川等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互相学习成长,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1947年9月3日,身在香港的夏衍给上海静安别墅一二八号的张石川发去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应张石川之邀,谈对《碧海情天》剧本的意见。岁月流转,电影人的珍贵记忆永存于信中。

●《大闹天宫》分镜头画面台本(万籁鸣手稿)

这一册纸张泛黄但画面色彩依然绚烂的台本,出自上美影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先生之手。《大闹天宫》历时4年绘制,最终完成了15万4千多张画面,拷贝全长3140米,放映时间117分钟,而它最初的构思,便浓缩在万籁鸣老先生手绘的这本分镜头画面台本之中。

《大闹天宫》一经问世,就在多个国际电影展、电影节上获奖,赢得了全世界对中国民族动画的赞誉与关注,也一直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璀璨明珠。

●《乌鸦与麻雀》油印剧本

这本台本已有74岁“高龄”,纸张很薄,每页纸是两张纸对折而成,是人工刻字的油墨印刷本。实际上,它既不是文学剧本,也不是分镜头剧本,而是所有制作人员在拍摄现场使用的文本,在拍摄现场,演员、摄影、美工、服化道拿着这个本子,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这部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赵丹、上官云珠、孙道临、李天济、黄宗英、魏鹤龄、吴茵、王蓓、李保罗、齐梦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明星阵容。

●《复活的玫瑰》(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

1927年上映的电影《复活的玫瑰》,是侯曜根据自己1924年的舞台剧本改编的。

这本书籍的发现,对于理解早期舞台艺术和对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的演化以及通俗叙事的发展、影戏观,尤其是对侯曜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复活的玫瑰》是一部故事离奇、充满人文理想情怀的作品,导演侯曜还编导过《血肉长城》《最后关头》《太平洋的风云》等抗日题材影片。

●桑弧回忆录手稿

1995年是中国电影90周年华诞的日子,《当代电影》杂志邀请上影著名导演桑弧写了这篇题为《回顾我的从影道路》的回忆录,在杂志上分四期连载,全文将近三万字,分了九个章节。文字中展现了桑弧导演的电影观:“我拍电影是为了巩固观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为了消除人类的隔膜,增强我们的团结,来共同战胜邪恶,为创造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三毛流浪记》手抄剧本

1947年,漫画家张乐平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引起巨大反响,流浪儿三毛成为大众同情关心的人物。由《三毛流浪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49年10月公映,是新中国成立后公映的第一部国产故事片。

上海电影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藏品,便是影片的工作剧本。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