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再丰盛,没有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起来还是少了一点滋味。春晚再精彩,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看起来还是少了一番乐趣。还有璀璨的烟火,轻松的出游,都是农历过年不可少的佐料。过去三年,因为疫情,年的味道似乎淡了。但今年,这一切又回来了。大人小孩都在热闹的年味中得到释放。
回老家过年
晨报小记者 朱应嘉
(上海市长阳实验学校 六年级)
春节,回老家。
老家不远,是在离马陆不远的小乡村。到时,已日上四竿。
老家一点儿没变,黑瓦白砖,一旁是绿水悠悠。冒出了点新芽的枝条,从庭院间的栅栏探出头来。爷爷奶奶站在家门口,笑着迎接我们。
阔别了几个月的家乡是一幅美丽的画。菜荠、红萝卜、青菜整齐地排列着。旁有未绽放的李树,李树上,鸟筑了巢。后院步道有桃花,还不到开放的时候,桃花一旁也无杂草,打理得很好。
家乡是温暖的庇护所。风起了,便到屋内烧炉灶。纸上烧火,待时放些好的木柴,坐在其旁,暖和极了。还可以拣些细木柴,放灶边烧黑,在地上写字画画。无聊了,便一脚抹去,不至于弄脏地板,有趣极了。
家乡是活力绽放的天地。我对家乡熟门熟路,奔跑在弯曲的小路上,穿梭在白墙黑瓦间,手里捏了风筝,一溜烟儿跑到了集市边的大草坪上。我绕好风筝线,抓紧黑柄,跑起来——即便我明知天气刚下完雨,十分潮湿。风筝线慢慢被我放出去,风筝载着我对新一年的愿望在空中飞舞。飞到足够高,我便停下来,迎着风,它便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天暗下来,金黄的云彩催促我回家去。
家乡是家人团圆的港湾。我、家人、亲戚,一起坐在桌边,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奶奶烧了一大桌好菜,都泛着别样的光彩,荡漾着奶奶的爱。一会儿,家里人共举杯欢庆新年,一会儿,家里人畅谈着新年愿望,一会儿又站起身来互给红包,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随后,便是放烟花了。
“三,二,一!”一声轰隆,烟花升上天空,让它们把旧年的不快乐带走,让我们过好新的一年。愿今年常康健,与家人常相见。愿日子如熹光,温柔可爱。天高地阔,万事胜意。人海沧沧,顺遂无忧。
烟花“轰”一声炸开了。
编辑点评:这篇散文,文笔清新,字句灵动,小记者已经会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情,很难得!
新年的味道
晨报小记者 钱如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四年级)
大年初五,和亲戚们聚餐。大家酒足饭饱后,外婆把准备的零食一股脑全倒在了圆桌上,大家纷纷凑过来,边吃零食边聊天。
我也加入了“围桌夜话”。看着满桌的零食,我决定采访一下长辈们小时候过年时印象最深的美食。
外公马上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一家人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做宁波汤圆,做法是事先把糯米浸泡几天,然后在石磨上加水磨成米浆,沥水做成面团,馅心用磨碎的芝麻与猪油捏制而成,做出的汤圆大小匀称,洁白晶莹。
听到这里,正在磕着瓜子的妈妈坐不住了,她一把把我拉了过去,津津有味地和我说起了她的美味记忆:“宁波汤圆是很好吃,妈妈的奶奶还做过一道菜,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面团在水里洗过后得到的面筋,趁它还没定型,在里面包上肉馅,放在肉汤里煮,咬开就是一包肉汁,简直是人间美味。”我听完后,忍不住感叹:“我也想吃,要是你也会做,那该多好啊!”
坐在一旁的奶奶也加入了讨论,她凑了过来,绘声绘色地说:“你爸小时候过年,经常帮我拎着一小袋米和糖精到师傅那边去做爆米花,可好吃了!可惜啊,你现在可是吃不到了。”爸爸也被我们的讨论声吸引了过来,说:“爆米花我记得,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过年吃的盐水鹅,那肉质厚实紧致,不肥不腻,皮又很有嚼劲。”说完意味深长地擦了擦嘴角。
还有燕燕阿姨,她只要一说起美食就滔滔不绝,仿佛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听得我都流口水了。其中,她好像对甜品情有独钟,说了许多我都不认识的零食的名字,比如:桔子水、王子饼干、喔喔佳佳奶糖,等等等等。
我真是羡慕他们,因为在我心里,过年和其他假期并没有什么两样。也许过去的新年意味着大家可以在这一天吃好穿好,所以人们一直盼望着过新年。而现在,生活好了,平日里也能吃好穿好,新年更多的是图个热闹,家人团聚。不过,妈妈可是答应我了,她也要试着做一次她说的那道美味,让我也尝尝呢。
编辑点评:小记者果然很“记者”,在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抛出了一个这么有意思的话题。几代人的回忆,引起我的很多共鸣,真是一波“回忆杀”。小记者的想法和情感也很真实,妈妈的承诺可要记得兑现噢!
新年趣事
晨报小记者 胡钰清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三年级)
大年初八,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冬日的暖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兴高采烈地来到位于佘山附近的一家农场。
农场里有一片鸡舍,老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抓鸡。来到屋后的一片林子里,一大群鸡儿出现在我眼前。我吃惊地张大嘴巴,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这么多散养在林间的鸡群呢。只见它们有的在草地上“咯咯”地悠闲散步,有的围着盆子啄玉米吃,还有的蹲在一边一动不动,像是在下蛋,又像在晒太阳。哇,这里简直是一个鸡儿们的欢乐大世界。
该抓鸡了。我好奇地看着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心里担心他们能不能抓到鸡?只见老板拿起了两把扫帚,一把自己拿着,一把递给外婆,吩咐外婆守住林子的另一侧,另一位阿姨则深入林间,弯下腰,两手微微向前做出赶鸡的动作。
只见她嘴里发出“咕咕”的叫声,双臂不停地将鸡群往老板和外婆的方向赶。说时迟那时快,老板和外婆也挥舞起扫帚把汇拢过来的鸡群往一处围墙赶去,灵活的鸡群们被赶到了靠近围墙的死角。就在这时,老板一个箭步飞快地伸出左手,瞄准一只正准备逃跑的母鸡,猛地抓住它的翅膀,一把把它提了起来。那只母鸡不停地挣扎,扑腾着翅膀,挥舞着爪子,伸长脖子“咯咯”地叫。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板已经抓到了三只鸡,笑呵呵地举着。外婆趁机想摸一下其中一只鸡的脑袋,那只鸡却猛地回过头,用尖尖的嘴巴要啄外婆的手,外婆吓得赶紧缩回手,开玩笑地说:“这只鸡可真凶。”
老板带着战利品来到前屋,忙前忙后地把它们处理得干干净净。晚上,外婆用一只大锅子烧了满满一锅鸡汤。掀开锅盖的霎那,香气扑鼻而来,我馋得直流口水。外婆夹了一块鸡肉往我嘴里塞,我顾不上烫,大口大口嚼了起来。哇!果真散养鸡的肉质紧实、有弹性,还有滑滑的胶质,太香了!
抓鸡真是太有趣了,下回我也想亲手抓一次!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把抓鸡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在于细致的描写。比如第二段的场景描写,“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个鸡场描画得好不热闹。接下来抓鸡,几个大人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都非常准确到位,画面感迎面而来,不再需要用更多的形容词了。
除夕
晨报小记者 王芮孜
(上海博世凯外国语学校 四年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三十到了,不管什么地方,都被装点上了一抹亮丽的红色。我家也堆满了年货,准备了一桌饭菜,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团圆。
晚上,亲戚们都来了,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吃完了年夜饭,大家相约着一起出去放烟花。就在我和堂姐玩魔术棒玩得正兴起时,一声尖锐的呼啸传入我的耳朵。我抬头一看,一个闪烁的金点直冲上夜空,转眼发出一声清脆的爆炸声,夜空中绽放出一朵耀眼的“牡丹”——金色作衣,红绿色作衬。接着,一声声呼啸在空中炸响,黑色的背景上,开出一朵又一朵闪耀的“牡丹”。我们仰着头,发出一声声“哇……哇……”,心里也随之开出一朵朵“花”来。
随着最后一声炸响,一朵巨大的金色牡丹盛开在夜空,又瞬间如流星般烟消云散。太过瘾了!冷风送来一股火药味,此刻都觉得很好闻。等我再低头看手中的魔术棒,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它已经燃尽了。
放完烟花,我们一起看春晚,在相声中发出爆笑,在歌声中感怀亲情。12点钟声过后,外面想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这个除夕,会永远留在我心里。
编辑点评:今年的春节,大家似乎特别想用响亮的爆竹声和绚丽的烟花,来抒发自己辞旧迎新的情感。要把这种情感,融入到对烟花的描写中去,不要落入传统的“烟花绚丽但易逝”的感叹。老师做了修改,请你体会下。
新年登高清源山
晨报小记者 徐翎心
(华东师大附属小学 四年级)
今年春节,我们来到福建泉州过年。这是我第一次在上海以外的地方过农历新年。经过商量,全家一致同意新年第一天去爬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因为新年登高,寓意着步步高升。
大年初一那天,晴空万里,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非常适合爬山。很快我们就到了清源山脚下。向上爬了不一会儿,我们就看到一座状似老翁的巨石露天屹立,与周边的青山翠柏浑然一体。这就是著名的老君岩。老君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听说这尊老子像是由一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它身旁还刻着六个大字:“老子天下第一!”一语双关,引得游客们纷纷和它合影。
我们沿着智慧天阶拾级而上,一个巨大的山洞映入眼帘,上书“元元洞”。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我害怕地想,还是别进去了吧!万一里面有蛇怎么办?但后来还是经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壮着胆子跟着姐姐进了山洞。山洞里很潮湿,隐隐约约地还能听见从墙壁上滴下来的水滴声。我们胆战心惊地走着,稍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地四下张望。最后,我们有惊无险地出了山洞。原来是自己吓自己,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
来到道教摩崖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腿都快抬不起来了,我都想放弃了。可是眼看就要到山顶了,我们好不容易爬了那么久,就这样半途而废岂不可惜?大家停下来歇了歇脚,欣赏着摩崖上的石刻。凉风阵阵吹来,身上也松快了不少,于是我们又上路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成功抵达最顶峰——南台岩。视野顿时变得开阔起来,向下看去,整个泉州古城车水马龙,尽收眼底,外围的高楼大厦也都变成了一块块积木。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巨人,俯身看着这小小的一切,刚刚的辛苦都抛在脑后,这大概就是登山的乐趣吧!
我终于明白了新年登高望远的意义。在不断攀高的过程里,丢掉一年的烦恼,用开阔的心胸,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编辑点评:巧的是,老师新年也去了清源山,可是因为时间关系,只看了老子像,没有登山,于是也就少了小记者写的登山过程中的趣味,以及登顶时的开阔与感悟。文章结构完整,行文中体现出了小记者很好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迎新年
晨报小记者 乐悠
(上海新大桥中学 八年级)
临近春节,这个学期终于坎坎坷坷地结束了。我和父母一起外出,庆祝寒假的到来。
出租车上,久未出门的我望着被薄雾笼罩的寂静城市,陷入沉思,对疫情前的记忆已有些模糊,可我依然记得曾经对过年的热切期盼。
我们来到淮海路一家商场,这儿有一场迎新年活动。首先是制作一个新年花环,材料有红色铁环、富有年味的红色冬青和各种饰品:金色的树叶,红色的纸扇花,还有一些写着吉祥话的漂亮金属小挂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只需付出耐心和细致就能完成。成品十分好看:二十余根冬青枝条,用米色纸包着的铁丝条交错缠绕在铁环上,枝条较稀疏的地方,点缀着金色细铜丝缠绕的纸花,恰好弥补了枝条的空缺。其他位置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金色枝叶,三朵金蝴蝶兰格外显眼。两朵纸花之间恰到好处地系了两只紫色毛绒兔,似乎正在冬青丛中嬉戏。花环两侧各挂一张纸质舞狮吉祥符,金属小挂件错落地分置在几处。花环顶端系着一个红色丝质蝴蝶结,下方垂着一张“平安喜乐”卡。红金相间的花环象征着新年最重要的内容:幸福安康,平安如意。
新年花环制作完成后,我还挥笔沾墨写了春联,剪了小兔子窗花,最后和父母拍了喜庆的全家福。离开时天空竟飘起了纷飞的大雪,惊喜的人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难得的景象。
“愿以雪意祈丰年,静守春来万物新”,回家挂起自己亲制的新年花环,贴上春联和窗花,浓浓的新年氛围立刻重现。此刻我理解了新年的真正含义:人间烟火变幻,不变的永远是我们对幸福与平安的美好期许。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记叙了一场迎新活动,通过对手工活动的描写,呈现了新年喜庆的景象。从开头和结尾可以看出,小记者想表达对新年“变”与“不变”的感叹。
冷清的年
晨报小记者 李颜竹
(上海市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五年级)
“旧年钟声入新年,爆竹阵阵岁经添”。过年是一年中人们最欢乐的时候,而过去的三年,许多人都没过上一个团圆年,年的气氛似乎在逐渐地变淡了。
今年,我们还是没回老家过年。在这本该阖家欢乐团圆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只是在平淡无味地吃着年夜饭。年夜饭依旧丰盛,春晚的节目热闹非凡,却不能让人感受到欢乐,好像缺了什么。12点的钟声敲过,接下来的节目我们已经无心再看。躺在床上,感觉只有电视告诉我还是在过年,思绪将我拉回了三年前的春节……
那个时候还没有疫情,我们回了老家过春节,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几个小孩子跑出去放鞭炮,爆竹、烟花在屋外齐声作响。一会儿端上年夜饭,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家常,或互相打趣儿开玩笑,其乐融融。吃完饭,大家也不散,一边打扑克,一边嗑瓜子儿。一大家子一起看春晚,更是热闹,边看边评点几句,互相逗乐。新年钟声敲想后,大家还要再守着一会儿,才回各自房间,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入睡。
希望下一次过年,我们能回老家,过个热热闹闹的新年,走亲访友,彻底告别疫情!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自己三口之家略显冷清的除夕夜。乍一看,似乎有点煞风景,但细想来,却觉得记录这份真实感受的勇敢值得鼓励。这几年没能回老家过年的人,估计都会有同感。
春节放烟花
晨报小记者 周彦彤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 三年级)
春节前几天,小区、大街、商店门口,都挂上了明亮喜庆的红灯笼。
大年初二,我对妈妈说:“过年了,我想放鞭炮!”妈妈说:“我们回到外婆家就可以放了。”到了外婆家,妈妈没有食言,给我买了好多烟花爆竹。
晚上,我和朋友们开始放烟花。大家围拢在一起,一个人点燃引线后,赶紧跑出几步之外,捂上耳朵,烟花“嗖”的一声飞上天空,“啪”的一声,爆炸了,声音大得划破天空,亮得我睁不开眼睛。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天晚上,我和哥哥们在玩冲天炮。说明书上说严禁手持,于是我把它放在家里的阳台柱子里点火。起初还很正常,结果它冲力太大,被冲到柱子底下来了。通过反弹,烟火炸得满阳台都是,当时我们笑得合不拢嘴。哥哥还录成了视频,每次我回想起来都会哈哈大笑。
我最喜欢的是今年最流行的“加特林”。虽然很贵,但爸爸妈妈还是给我买了两个。虽然只能放三分钟,但确实很好玩,放的时候开头很慢,但后来变得越来越快,有几个火花都快碰到我的脸了。
现在,我回到了上海,好怀念这段时光啊!希望下一个年也能回外婆家过。
编辑点评:今年过年,放烟花一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之一。这位小记者一定玩得很开心,还在念念不忘中。老师建议把放“加特林”的这一部分放到前面来,并且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文章会更好!
新闻晨报学生记者团是新闻晨报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打造的面向本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赋能平台。我们旨在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积蓄积极能量,在情境中学习,在经历中成长。
制图/潘文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