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到SH/STYLE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上海人三十年夏天的生活烦恼全在这条热线里


上海夏天的标配是8424西瓜、马陆葡萄、糟毛豆糟鸡爪、冷面冷馄饨……还有一条“热线”。

每到夏天,各大媒体就会推出“时令货”——夏令热线,专门用来收集上海老百姓生活中的烦心事。

这一传统,已有三十年之久。

最早一条关于夏令热线的新闻,来自1993年7月17日的《新民晚报》:

“为了更好地配合市政府办实事工程,贴近申城市民生活,丰富夏令经济新闻报道,本报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从明天开始,新辟‘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自1989年以来,上海人安装电话的热情持续高涨,不到6年的时间,电话号码就完成了从7位数到8位数的跃升。

1990年代初的上海,几乎家家户户必备一部座机电话。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电话无疑是最强的“即时通讯工具”,没有之一。

夏令热线也因此具备了走进千家万户的物质条件。

第二天早上,8点30分,第一个热线电话打了进来。

一名居住在安顺路的女性市民反映“家附近一条本来不允许机动车通行的小路,自路障被撞坏后,每晚拖拉机来往不断,居民夜不能寐。”

接电话的人,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他当即在电话记录上批示,责成市交警总队、长宁区交警大队会同有关街道共同处理。

也许是看到热线电话的效应如此之大,市民打电话的热情持久高涨。

很快,爆满的电话连线已经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1995年的夏天,市民可以进行现场咨询,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讲述自己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在进入千禧年之前,“夏令热线”又发生了一件大事。1999年,热线首次登陆互联网,与报纸、职能部门热线解答和声讯电话咨询一起,解答老百姓的身边事。

与此同时,沪上其他媒体也陆续开通了自己的“夏令热线”:2001年,《新闻晚报》开通夏令热线;2003年,《解放日报》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推出夏令热线;2004年,由东方网、《东方早报》、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东方夏令热线”报道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同年,《新闻晨报》的“夏令晨办”专栏也与市民见面了……

时间是处理问题的好手,当时当刻让人困扰、烦恼、火冒三丈的问题,在多年之后,或许就往事随风,都随风了。

这是我们在翻遍了30年来刊登的5100多条关于夏令热线的内容后,最深刻的感受——上海城市生活的变化,系在电话线的一头。

1990年代,每到夏天,用水难、用电难问题非常突出,总有无数通电话会打进来。

1993年,住在顺昌路的阿姨反映:“这里水流像眼泪,一滴一滴急死人。”

1994年,赵女士反映:“南京西路1025弄15号中,一层楼10户人家才合用一只5安培的火表,不胜负荷,保险丝常常爆断。”

问题如此集中,固然和一到夏天,用电用水量激增有关,也和当时上海的居住状况大有关系。

“常常断水,水费还一年比一年多。”这是90年代许多合用水表的住户遇到的难题。分摊水费不均,导致邻里纠纷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住户因此长年拒缴水费,实在令人头疼。

合用水表这个形式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的《解放日报》刊登:“三户合请装置一自来水总表是可以的,惟须推派一人为代表,向公司方面负责缴付水费等事”。

据统计,截至1999年,上海市老式工房的合用水表8万只左右,老式里弄及老式大楼用总水表的有200处,涉及数十万户居民家庭。

为了满足市民一户一表的诉求,自来水公司积极推进总表分户工程,放宽对居民楼进行分表改造的政策。经过20余年的努力,绝大部分住户拥有了独立的水表。

许多老建筑,如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这座“海上名楼”里的70家房客在2019年终迎水表分装;北京西路1133号居民楼,于2022年结束了“人工”计算水费的历史。

还有一个带味道的难题,也在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出现在夏令热线的报道中。

1993年,有一部分市民家中经常发生“奇观”。

居住在斜土路的顾女士打电话,说自己家中的抽水马桶倒喷现象十分严重。

“只要三至六楼抽一下马桶,二楼的抽水马桶便往外喷污物,最高竟可达一米有余。”以致于她们一家上厕所时始终心惊胆战,需要时刻注意楼上的动静,一旦听到有响动,需要即刻起身逃离现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在该地区已持续7年之久,遭殃的不止她一家。

无独有偶,虹口区新市南路的孟女士称自家抽水马桶有倒喷现象已近十年;国年路、南丹路、曹杨二村、新泾七村的居民也纷纷来电、来信,反映相同的问题。

在媒体的呼吁下,房管部门认真调研,发现是房屋下沉所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为市民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时间来到21世纪,市民关注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从“自家事”转移到了“门前事”、“小区事”,矛盾的焦点也有了新变化,从满足日常生活的刚需变成了如何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

而时间的作用在于,把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变成了新问题。

上海人的夏天不再是吹电风扇、乘风凉,而是孵空调。新家电带来新问题,2003年的夏令热线,与空调相关的投诉多了起来。

市民们来电埋怨,家里安装的空调发生故障后遭遇维修难;没有按规定安装排水管或者排水管损坏,空调滴水如小瀑布;沿街商铺的空调室外机产生的热浪,令过往行人难以忍受等。

家里添置的大件还有轿车。出行方便的同时,私家车在家门口无处“安身”的难题也随之出现。

大家各想“奇招”:争抢小区停车位,毁绿圈“车位”,随意在路边违停、阻塞交通……

上海这座城市也出现了大件。

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10年之后,原先的新鲜感、自豪感中出现了埋怨,不少市民开始打电话抱怨地铁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客流早高峰时挤地铁就像闷桑拿!”“地铁通道臭气弥漫,行人纷纷掩鼻疾走”“上下班高峰地铁色狼屡屡趁人多下手”“轨交站边黑车乱设摊屡禁不止”等等。

上海公开出售的第一批商品房,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商品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开始变得老旧,曾经方便居民上下楼的电梯也开始频繁出现故障。但要更换新电梯,势必动用维修基金,往往牵扯多方的利益和矛盾,经常遇到“业委会难通过,物业笃悠悠”的情况,令业主苦不堪言,于是夏令热线频频响起。

“养宠物无可厚非,但这臭味熏得邻居无法忍受。这总说不过去吧?”2005年的夏令热线,市民忧心忡忡地打来电话。宠物扰民开始成为小区管理的一大顽疾。

2014年,ofo问世。在随后的几年里,摩拜、小鸣、悟空、哈啰等品牌陆续进入市场,共享单车的风潮迅速席卷各大城市。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共享单车乱停放、充钱容易退钱难都成为了“夏令热线”的焦点话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

有的难题随着时间远去,有的始终纠缠在上海市民的生活中,给本就闷热的夏日添了堵。

今年《新民晚报》的夏令热线收线时共收到市民诉求84.8万件,而《新闻晨报》在开通夏季公益热线时写道:

楼下那不为邻居着想的烧烤店,离你家距离近得不能再近的垃圾堆,楼栋里几乎从没停歇过的装修噪音,小区里散养的宠物,电梯里挥之不去的狗尿骚,头顶上高悬的花盆,邻居家不成曲调的练琴声,还有那一下雨就漏水的房顶,从傍晚闹腾到半夜的广场舞……哪一件都让你无比烦恼,哪一件都让你求助无力。

确实,生活周而复始,矛盾层出不穷,还好,上海有那一条条的夏令热线。

文/沈冠君 晨报记者 顾 筝

画图/二 黑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