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周到GUEST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筹经费,考古学教授做“吃播”走红网络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


“你知道吗?从唐朝开始,就以煎茶法开启了花式喝茶”“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秦桧有关”……

近日,54岁的张良仁教授走红网络。他原本是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从事考古学研究长达36年。今年7月份开始,他在短视频平台上拍起了美食短视频,成功火出圈,吸引到众多网友的关注。

他以一己之力带火了较为冷门的考古学专业,众多年轻人通过他的短视频,开始对考古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在评论区里刷屏“想报考张教授的研究生”;还有人称他为中国版的“孤独美食家”,笑称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为何决定在这个年纪从考古学教授转型去做“吃播”?短视频拍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出圈以后都有哪些的改变?带着诸多的疑惑,晨报记者与张良仁聊了聊。

以下为他的口述——

拍摄短视频是为了经费

我从不避讳和别人说,拍视频就是为了拿到研究经费。

我是从事国外考古的,主要研究的国家是伊朗和俄罗斯,但是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研究经费不足。你可能会问,为何有经费问题我还要去做国外考古研究?在我看来,我们国家也需要有研究国外考古这方面的专家,因为这方面的话语权基本上都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掌握。

于是,我就想到了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去讲考古,争取到一些社会力量的支持。然而,考古学毕竟是一门学科,有它自身的专业要求。如果按照上课的方式去讲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到大众,所以我才想到了用美食的方式去讲考古。

其实,“美食”加“考古”可以讲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像辣椒、土豆这些食材最早都是外来的,像米粉和酸菜都是本地的。当然,吃饭不光是填饱肚子,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还有祭祀礼仪和餐桌文化。

虽然一期短视频只有两三分钟,但是背后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们团队里有很多90后、00后,我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些拍摄脚本的思路,还有就是对脚本内容的审核。我的知识盲区还是很多的,所以我要查文献,看看是否有误,是否漏掉了什么,虽然是面向大众,但是我怕说错了。

目前,我们一共拍摄了51集短视频,也就是51种美食。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附近的小店,最远还去过吐鲁番和西安。接下来,我们还想将拍摄地方扩展到上海、杭州等江浙沪地区的城市,未来还准备去到其他国家。

实话实说,我这个人是不适合做短视频的。做短视频是需要表演天赋的,需要表情丰富、感情细腻,还要有演讲才能。这些我都没有。当然,还有普通话不标准,声音浑浊。不过,我预先做了一些准备,请了一位播音员来教我发音、教我吐字,做短视频时已经好很多了。后面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提高。

目前,已经有一家机构表示愿意提供国外考古的经费支持,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

我不是“孤独的美食家”

在这个年代里,大学教授出来做短视频已经不稀奇了,我们考古界早就有人出来做了。

有人会问,从大学教授转型到短视频博主,是否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确实,我之前的生活是很简单的,每天就是家、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我关心的都是我的学生和我所做的考古研究。

但成为短视频博主后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改变。我要学会了解大多数人的喜好,并且反复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和他们更好地交流。

当然,目前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在,我走在大街上经常会被路人认出来,这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知名度提高,有更多人关注到考古;不好的一面就是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这方面需要适应。

现在我去上课,学生们看见我就会笑,他们都成为了我的忠实粉丝。外校的同学还跑来南大看我,有一种追星的感觉。如果他们因此喜欢上考古学,在我看来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我的亲戚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看到短视频里比较夸张幽默的我,都不相信地跑来问我这些短视频真的是我拍的吗?女儿很支持我在这个年纪还去拍短视频,经常给我提一些建议,觉得我做了短视频以后说话风格变了,人也活泼可爱多了。

有些学者做了“网红”以后,就不做研究了,我不想这样做,有很多学术问题我要继续研究。我不想放弃,会继续做,或者自己做,或者指导研究生去做。当然,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短视频,当好“网红”。

做了短视频以后我发现,学者不是说生产完知识就完事了,应该向更多人普及考古学知识,这方面我是有责任的。另外,现实生活里也有不少宝藏考古知识值得挖掘,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这种知识,然后再去告诉更多人,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有人称我为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我当然不是什么美食家,但我也算是一个“吃货”。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可以给自己打6分,我是那种喜欢吃但不会特地去寻找美食的人。

美食是个大学问,不做不知道,做了才吓一跳。我以前做研究,做了不少功课,但是做下来发现不知道的太多了。中国太大了,各个地方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美食,所以我还要感谢粉丝给我提供线索,也希望粉丝继续提供线索。

考古学就像是“千手观音”

过去,大家对于考古学的一些认知,常常让我哭笑不得。

有人一看到我们,就立马拿出家里的文物让我们鉴定,问我们值多少钱?其实,文物鉴定是有专人去做的,我们并不是做这个的;还有一些人觉得我们是“盗墓”的,日常就是挖墓。其实,我们去挖掘也是需要国家文物局发放的执照,而且挖掘出的东西都是要上交国家的。

所以,通过拍摄短视频,可以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个专业是做啥的。我当年第一专业也不是选择的考古学,是因为成绩不够调剂过去的。刚开始,我对考古学简直一无所知,上课也像是听天书一样。后来,毕业后选择从事考古挖掘工作,并且继续深造,才感觉对考古学入了门。

然而,过了几年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国内做考古做不下去了,也写不出研究报告。于是,我决定去国外留学,把视野打开。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已经有点不够用,脑海里到处都是问题。

在我看来,去国外考古也是一种很好的外交方式,因为需要和当地上上下下都打交道。外交关系像是一棵树,不仅要有树干,还要有根须,我们从事考古就像是根须,可以稳固大树。

在国外考古也有许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天,我们在伊朗当地考察,看到山上一片乌云,就知道要下暴雨了,结果前面的车告诉我们前面有洪水了,甚至看到了一些车被洪水冲走了,所以你别看这些干燥的地方,也是可以发生洪水的,这对我们理解这些地方古人怎么居住很有帮助的。

还有许多国家的美食让我流连忘返。俄罗斯我去过很多次,最怀念的就是冰激凌,还有一些中亚国家里,店主会在集市里用巨大的锅做抓饭。他们喜欢在红茶里放糖,但是和我们接触多了也不给我们加糖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中国人不喜欢。

在我看来,考古学是一门特别好玩的学科,这个学科既可以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能在室内图书馆整理资料、发表报告。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考古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从业人数不到一万人。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考古研究方面的投入都在增加,我们国家的多学科考古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现在还出现了水下考古,甚至研制出专门的水下考古船,但是水下考古和陆地挖掘还是很不一样的,需要具备专业的潜水能力。

现在,至少有38所高校开设了考古专业,相较于我读书那会已经翻了三倍。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师资力量已经有点不足,我们现在也有点招架不住。

考古学就像是“千手观音”,可以和很多学科相结合。比如,利用化学手段去分析陶瓷的成分,用现代建筑学去研究古代建筑。现在我带领学生研究的就是“饮食考古”,去挖掘饮食方面的更多文物材料。

有人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大家仍然会对考古学抱有需求?在我看来,这种需求并不是出于一种功利心,一定要从事考古学相关的工作,而是一种好奇心,人天然具备好奇心。拍摄短视频也可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

未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登上国外的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的考古和美食。

文/晨报记者 牛强

图/受访者提供

制图/黄欣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