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39.6℃上海高温“火力”加码

啥时候结束高温热浪?还得看周三……

7月7日,上海气温逼近40℃,街上游人寥寥。/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晨报讯 入夏后连续第6个高温日,上海“火力”加码。昨天,全天躲在空调房间里的人可能没有察觉,在户外,上海的高温又“升级”了: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最高气温竟然爬升到了39.6℃,距离“4”字头仅一步之遥。各区中,浦东站的最高气温甚至来到了39.7℃,闵行站也有39.3℃。

自7月2日以来,上海持续35℃以上高温;7月4日出梅当天,申城就突破了38℃。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最高气温的抬升,5日、6日两天的最低气温也超过了29℃,上海朝着“夜间火炉”迈进。

气象部门统计,根据1873-2023年气象数据,超过39.6℃高温天数屈指可数,近两年差异也比较明显,2023年没有;2022年为历史最多年份,有13天……

好消息是,一连串的高温即将收尾。

虽然今天的最高气温仍有38℃,但明天就会降低为36℃。而从周三开始,申城的最高气温有望离开高温线,来到32-33℃。虽然仍是炎炎夏日,比起凉风一丝都难透的“高压锅”模式还是强上许多。

记者 徐妍斐

新闻链接

慢性病人中暑风险更高

上海连续高温,在热辣滚烫的天气下,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来说,发生中暑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患者,炎热会刺激交感神经,加重心血管负担。这些都会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再加之患病所导致身体机能有所退化,体质相对虚弱,对高温的感知与调节功能变得迟钝,容易导致体内热蓄积而发生中暑。此外,慢病人群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药物副作用也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血管会扩张,血压降低,但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被“血压下降”的假象所迷惑。

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患者不能擅自停药或间断服药,否则会造成血压的过度波动,这不但会让之前的“抗击血压战”功亏一篑,还可能让情况更加恶化。不过,如果确实觉得血压偏低,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药。

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血液浓缩,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用药和定期监测。

此外,高温天应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减少运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获取帮助。空调温度开太低不可取,但有些老年人不舍得开电风扇或空调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气温炎热闷在室内的“高温蒸笼”中,因太热而导致中暑或血压剧烈波动反而得不偿失。

晨报记者 陈里予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