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看展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当最精彩展览季与上海相遇 我们该如何看展





对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来说,过去的这一周时间是紧张而又充实的,这种紧张感甚至并不亚于她参与举办展览的前夜。7月的上海,文化展览火爆,精彩纷呈,在三天时间里,马琳走访了上海的5个博物馆和美术馆,看了不下10场的展览。

在这位资深策展人的眼中,有些展览是熟悉的老朋友,有些展览是陌生的新面孔。

7月18日上午,马琳参加了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开幕式。今年的这届全国美展因时因势拓展空间,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大门类形成一个展区,与油画作品在中华艺术宫同时展出,得到了全国相关领域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展览现场,马琳也遇到了许多老朋友。在下午参加研讨会之前,马琳利用中午时间去参观了中华艺术宫附近的一个展览空间。

当天晚上,马琳参加了刘海粟美术馆的“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这个展览,中华艺术宫也是主办方之一。展览集中了各地专业美术机构的早期中国油画珍品,成为早期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见证,在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吴大羽、张充仁等画家的油画作品之前,马琳一一驻步观摩。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最近申城的顶流大展,7月17日盛大启幕,7月19日起向公众开放。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虽然展期长达近13个月,大多数观众还是希望先睹为快。7月20日晚上,马琳和朋友相约在上博人民广场馆,虽然此前在上博参加过许多活动,但她还是被展览现场的人气所感染。

7月21日下午,马琳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7月12日正式亮相的“时尚宣言丨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吸引了不少女性观众,这也是时尚设计师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作为策展人,除了香奈儿设计的那些连衣裙和套装,马琳更关注展览的灯光和展品展陈的细节。

在浦东美术馆(MAP),三个展览让人目不暇接,包括本年度的第三个重磅大展“曹斐:潮汐宙合”,以及“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百年狂想: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杰作”。当她看到“百年狂想”展览的背景板,马上回想起与家人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看展的场景。在展览当中,马琳不忘为新书拍摄现场图片,她也在思考,应该选择哪些展览作为案例放到下一本著作当中。

最近有一句网络用语特别火“City不City”,有朋友问马琳对这句话的理解。站在浦东美术馆的镜厅,望着黄浦江上缓缓驶过的游轮和浦江对岸的建筑,马琳告诉记者:“我想,或许我们可以从看展中找到答案。”

对话策展人马琳

看展是一种体验,不仅仅是看作品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策展人,你一般每年会参加多少场艺术展览?

马琳:每年参加的展览数量我还真没有具体统计过,可能从几十场到上百场不等。这要依据工作情况和具体展览的内容。有些展览是到现场去看,有些展览是通过线上的信息有所了解。

新闻晨报·周到:前段时间,你在上图东馆做了一场讲座,主题是“与展览相遇,我们要如何欣赏,如何思考?”

马琳:我今年年初出版了一本专著《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研究》,这本书主要是以展览史为骨架,梳理了从沙龙展到双年展展览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展览,它的制度和展览形式是如何从沙龙展一步步演变发展到当下的。在这其中,学院、批评家、艺术家、博物馆、策展人等与展览的关系,在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展览是如何一步步推动艺术史的发展的。因此,我在上图东馆的讲座也是围绕这本书的内容,举例了一些展览史上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喜欢看展的朋友提供一些知识背景的储备和思考。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看展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看展热”现象的背后,应该怎么去分析?

马琳:“看展热”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大美育的普及和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艺术和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上海有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每年都会推出精心策划的展览,这些展览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和自我表达的场所。有些展览会使用一些新媒体技术,增强沉浸感和互动式体验,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另外,社交媒体的兴起让艺术展览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许多人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观展经历,这种“打卡”文化也推动了展览的再传播。

在看展热的背后,我们也希望有些年轻人不要仅仅为了社交媒体或者打卡而看展。在展览现场,过分热衷拍照和社交分享可能会干扰他人的观展体验,也影响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深度感受和欣赏,看展不仅仅是娱乐。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7月份上海有多场的大型展览正在举办,也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参观打卡。在你看来,这些精彩纷呈的展览为我们上海带来了什么?

马琳:7月上海的展览可谓是非常火爆,精彩纷呈。我自己这几天也去了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浦东美术馆等场馆看展。这些展览主题和内容虽然各不相同,有全国美展,有引进展,有文献展等,展览形式也非常多样。但是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就是每个馆都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不仅仅是上海的观众,也有许多来自其他省市的观众。展览成为大家交流的平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也带动了旅游和消费,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新闻晨报·周到:前面提到,7月18日、20日和21日三天晚上,你都在展览现场,在夏夜看展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马琳:夏夜看展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有不一样的观展体验。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夜场测试,观众看展的热情如同7月上海炎热的天气,有的观众会抱怨人太多。因此在看展的时候,我在想如何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观众提供良好的观展体验,对于博物馆来说,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上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和预案,这种“既要,又要”的需求,在当下真的很难同时被满足,包括有观众预约不上展览,但这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迫切渴望看展的热情。这个要想同时满足的话真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一个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且这不仅仅是上博的现象,在每个暑期,全国其他头部博物馆都有这种现象,这反过来也会促进博物馆在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化。

有一个小细节我想分享一下,就是在周末浦东美术馆夜场闭馆时,艺术商店里依然有不少观众在挑选文创产品,我自己也选了一个喜欢的眼镜盒,但是去结账时,商店的支付系统已经关闭了,只能下次再去买了。我注意到,许多观众还在流连忘返之中久久不愿离去,这也说明了美术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美育作用。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专业策展人,结合自己的实践,你对大家参观这些展览有什么建议?

马琳:在看展前,最好能做一些功课,了解展览的主题、策展理念、重点展品、艺术家作品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展览的基本信息,也是一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提供讲解服务或自助导览器以及二维码,观众在看展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深入的理解展览和具体作品。另外,很多展览都会有配套的公共教育活动,观众多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让自己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展览和作品。看展是一种体验,不仅仅是看作品,更是理解艺术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情感。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晨报记者 严峻嵘 部分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