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由李盾担任制作人,作曲家三宝和编剧关山联合创作的音乐剧《蝶》参加第二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一举夺得全场最高奖——特别奖,创造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在国外获奖的纪录。
16年后,当年的音乐剧“铁三角”再聚首,打造了以敦煌文化、莫高窟壁画艺术为灵感的音乐剧《飞天》并参与了今年的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斩获最高奖项——“Grand Price大奖”。8月的最后两天,该剧在上音歌剧院带来沪上首演。
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自2006年开始举办,一直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剧节,自纽约国际音乐剧节停办以来,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音乐剧节,是世界音乐剧界标志性的展演赛事活动。本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共有来自中国、韩国、美国、法国、荷兰、英国、日本7个国家30部音乐剧入选。《飞天》的“一飞冲天”,在制作人李盾看来,代表着世界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极大肯定,也有助于推动国内音乐剧行业的发展。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于此相互交融。敦煌壁画也因此包罗人间万象,其中的飞天又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寓意着古人自由欢乐、漫游太空的浪漫理想,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更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2016年,李盾用了7天时间参观了敦煌的各类壁画,盛唐时期人们招待万国来客的歌舞场景跃然眼前。“其实早在盛唐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歌之舞之的传统,这未尝不是我们的‘音乐剧雏形’,也是《飞天》的灵感起源。”
剧目将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文化守护者的故事浓缩为“守护人”和“赶路人”两个典型形象。以“赶路人”“守护人”对敦煌文化遗产的跋涉与守望历程进行平行叙述,串联起《鹿王本生》《千钉求法》《入海求珠》《舍身饲虎》四则经典故事,借敦煌丰富的历史文明,探寻深远的“文化共和”之意。
在剧中,九色鹿、乌鸦、劳度叉、枇楞揭梨、公主、善友等各色形象被生动还原,第257窟、第275窟、第296窟、第428洞窟等一幕幕高悬的石窟壁画得以再现。借助科技的力量,因铅白氧化而泛黑的壁画被一层层修复,古今历史的交叠尽现眼前……音乐剧《飞天》让敦煌艺术“活起来”,也让守护与追寻的工匠精神深深与现代人共鸣。
虽然剧目讲述的是古老的故事,但在卡司阵容上,却是清一色的青年演员。对于李盾来说,这并非什么冒险。
“我还是希望大家的关注点可以放在戏剧本身,而不是具体的人身上。”李盾观察了国内包括亚洲范围内的音乐剧市场后发现,很多时候演员的存在感太强,甚至大过了戏剧本身,这未免是一种“灾难”。
反观百老汇、伦敦西区等成熟的音乐剧市场,观众走进剧场完全处于对一部作品的奔赴,卡司是在坐定之后现场“开盲盒”得知的。“而我们的音乐剧也应该回归戏剧本身,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舞台上,看似先锋设计的脚手架,开创性地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间离空间,“赶路人”的字字铿锵与“守护人”的娓娓道来为观众勾勒一幅跨越山海的“飞天”图景,“乾达婆”与“紧那罗”的珠联璧合共同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幅熠熠生辉的现代“飞天”画卷。
18首经典音乐恢宏大气,多种音色独特的乐器,融汇出斑斓瑰丽的敦煌色彩,也将深入浅出、意味深长的词作唱出余音绕梁之感。纯手工编织的流苏对披突显人物特质,鲍鱼壳与贝壳等生物材质被切割抛光,每一件精心纯手工制的服装制式,深度提炼了如北魏飞天质朴形象、蓝绿色的宝石色泽等等,让角色满满的历史古朴质感又不失华丽……
这一场关乎“永恒”的美学创新探索,生发于壁画诞生千百年后的剧场舞台,充满着原始又现代的艺术交融之魅力。
飞天起舞再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敦煌石窟盛景,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听见”敦煌,感受中国古老文明的意韵,这或许也是只有中国原创音乐剧才能做到的事吧。
晨报记者 王 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