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上海棋王”,是象棋比赛的常客,也是公益体彩的见证者之一。
楚河汉界,两军交战,双方实力在伯仲之间。有限的时间,焦灼的棋局,观众炙热的目光,无一不考验着棋手的状态。在决赛局首盘失利的情况下,柳一帆逆风翻盘,最终以三局两胜的“战绩”夺冠,成为了新一届“上海棋王”。
这是2024年中国体育彩票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上海赛区总决赛的现场,回忆起当时的赛况,柳一帆显得很平常心。“第一盘没赢下来,反而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不计较得失之后,发挥得反而更好。”
和许多突破身体极限的体育项目不同,象棋是无声的脑力对抗。出手的先后、对战的策略、赛场上的心态,都是影响胜负的关键因素。但在和柳一帆对话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王者的杀气”。他把象棋比赛当做工作之余“换换脑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把输赢交给时间。不过,这种松弛感,也是从小到大的无数次历练和成长之后才收获的。
成为棋王之前
柳一帆1996年出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个小城,当地的象棋氛围很浓,他儿时与象棋的初相识就是在街边随处可见的棋摊儿上。因为爷爷很爱看大伙儿下棋,小一帆就跟在旁边有样学样,看得多了,慢慢地也会下一些。爷爷敏锐地发现了柳一帆的象棋天赋,心里非常高兴,经常带着他在公园里和象棋老手们“约战”。
“其实大人们大多不爱跟这么小的小朋友下棋,赢了也没什么可炫耀的,输了反而丢了面子。”如今的柳一帆回想起来那个场面,还会觉得有点难为情。但当时爷爷很坚持,反正下棋的天赋不能轻易被埋没。
爷爷想得没错,六七岁的时候,柳一帆就跟着当地一位象棋老师孟瑞臣开始了启蒙学习,打下了相对扎实的基础。八岁那年,柳一帆参加邯郸的一个市级比赛,就拿下了人生第一个象棋冠军,天赋第一次有了具象化的展现。
不过这个成绩并没有让他骄傲太久。因为同一年,拿下市冠军的他还去冲击了全国青少年象棋锦标赛。但高手如云的赛场上,柳一帆成绩平平,在全部选手里只能排到中游,小小年纪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挫败的滋味。
“我是那种输了也不会哭的小孩,只是会继续暗暗发力。”柳一帆不甘心自己的水平止步于此,很快,他就从老家的小县城转学到了市里的象棋特色小学,跟随专业象棋老师陈其继续“深造”。
当时的他训练很刻苦,不但每天放学要去上象棋课,连周末的时间也几乎被象棋填满。为了陪伴他上学和训练,妈妈也跟着他一起,全职陪读。“当时就觉得,我既然学了,父母也付出了这么多,就一定要学出点样子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还是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他一举夺冠,拿下了该年龄组的第一名。自此之后,柳一帆就成了各大象棋比赛的常客。
柳一帆在2008年全国青少年象棋锦标赛上获12岁组全国第六。
中学时代的柳一帆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课业上,没有再进行密集的训练,只是不时通过参加比赛保持状态。高三那年他再次“出山”,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的象棋冬令营,这才以此为契机,从北方小城来到了上海读书、工作至今。
熟悉的对手过招,重回“棋王”宝座
今年赢得“上海棋王”时,柳一帆最终对阵的对手就是他大学同专业的“直系师兄”宋海涛。两人在校园时代就既是棋盘上的对手,又是场下的好友。“我们交手过太多次了,彼此都很熟悉。大学快毕业那会儿我不会写求职简历,他就把他的简历拿给我学习。”
在柳一帆看来,师兄宋海涛下棋很稳,几乎每次比赛成绩都会保持在前列,没有掉出过竞争圈。但反观自己,他不喜欢和棋,很有冒险精神,常常做出“此招虽险,胜算却大”的决策。这样的风格可能会使得夺冠的次数相对少些,但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对弈。
这是柳一帆第三年参加“好运弈起来”民间棋王争霸赛。2022年,比赛还是积分编排制,当时他曾凭借对手分的优势,战胜了宋海涛和顾志恺,获得了当年“上海棋王”的头衔。此次回归,算是时隔一年后的“卫冕”,柳一帆也正在为接下来在苏州的全国总决赛而做准备。
每每到了决赛现场,观众座无虚席,电视的直播信号也在同步放送。偌大的赛场里,安静得掉一根针都清晰可辨。每一局,双方都有固定的走棋时间限制,耗时结束就必须停止。这样一来,下棋的先后顺序、每一步的排兵布阵都显得尤为重要。
选手们通常都会在大赛前模拟一些棋局,把经常对阵的老对手都过招一遍。柳一帆告诉记者,目前棋手们经常会利用AI工具来训练对弈技能。“有时候我自己会扮演一位对手,让AI和我对阵,去学习它下棋的方法。”
不过,在柳一帆看来,这需要棋手水平进阶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效。否则,一味参考这种“习题册后面的参考答案”,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如果时间充足,还是要自己思考,哪怕花的时间更长,这个过程也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