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隔6年携新作亮相上海

朱德庸讲述“未爆弹人生”

制图/潘文健
新闻晨报

朱德庸是个很念旧的人。

看到记者手持一台大疆Pocket3,朱德庸幽默地表示:“感觉像是一把枪指着我。”他想念纸媒鼎盛的时代,记者来采访他,不需要拍摄短视频。但如今,他需要被各种新的摄像装备、手机镜头所包围,这常常让他坐立不安。

镜头前的朱德庸,围巾有点起球,随身携带的黑色眼镜盒磨得有点发白。一辆车开了20多年,在他看来就像是“兄弟”一般,没有坏的东西都会一直使用下去。他说,自己很少在外面吃饭,台北家附近的一家面馆一吃就是30年。朋友劝他买房投资,但他觉得还是老房子住得舒服。

朱德庸是“城市的行走者”。每次来上海,他都会好奇地跑到弄堂里去观察每一户人家,甚至闻到了饭菜的香气;他也是“人性的观察家”,时隔6年后推出新书《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用画笔描绘出了各种情绪:“Janet每天都很努力地过日子,甚至有时候还得用别人的不幸,来鼓励自己过下去。”“外地打工的阿莎终于想通,人生就是躺在简陋的床上做着华丽的梦。”“凡事低调些,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到人生的账单。”

作为华人世界颇具影响力的幽默大师,64岁的朱德庸依然在用他的画笔描绘着人世间。早期的四格漫画作品《涩女郎》《双响炮》更是成为一代人的“回忆杀”。新书创作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晨报记者近日在上海专访了朱德庸。

(以下为朱德庸的讲述)

|谁说做人一定要有出息

现在很流行“松弛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那么紧张,其实是因为他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大到无法应付,于是干脆决定松弛。

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一颗“未爆弹”,你不晓得它会在哪个时候突然“爆炸”。我们从小被教育如何成为“我们”,但很少被教育如何成为“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的人生同样也有许多的“未爆弹”,但埋得最深的那颗,还是我父亲去世这件事,我用了很多年去梳理,才渐渐地把“引线”成功拆除。

人生中的“未爆弹”,你以为不存在,其实是存在的。就像有人一直过得很好,直到小孩的青春期,才有可能引燃爸爸的“未爆弹”。这个社会总是教育我们,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才是一种成熟,但这在我看来,就像那句“科技以人为本”,都是一种话术。

在你的“未爆弹”还没有爆之前,要想办法弄清楚你的“未爆弹”是什么。如果你清楚了,即便它爆了,会是灿烂的烟花,照亮你未来的路;如果你跟你的内心距离非常遥远,那爆了可能会是世界末日。

我经常看到年轻人“提前退休”的新闻。这完全是人家个人的选择,谁说做人就一定要有出息?我觉得完全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过日子,那才叫做没出息。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跟着时代走,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在跟着钱的速度跑。现在人之所以不快乐,产生这么多的困境,就是因为我们都在用别人的速度要求自己。我觉得在必须要求生存的情况下,还是要想方设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说“外太空”是浩瀚的宇宙,那么“内太空”就像是汪洋大海,在我看来,“外太空”虽然对人类有一些影响,但“内太空”才和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光往外放,其实应该回到自己内心的海洋,真正听取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

|画漫画让我拥有全世界

我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只有通过画漫画来纾解自己的压力,早起画漫画,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刻,我拥有了全世界。

大学毕业后,我在报社有一份符合世俗标准的稳定工作,可是上班无法让我快乐,因为那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厌倦上班,经常拖延时间不去单位。

创作漫画对我来说才是快乐的事,反而是之后的编辑工作,让我很痛苦。我和其他作者不太一样,书都是我自己编辑的,这本书我画了2年,我本来没打算出版的,台北的出版社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去年7月份,编辑看完我的初稿后眼眶红红的,还拉来了总编辑一起看。那时我就在想,这本书也许到了该出版的时候了。

坦白说,现在的宣传工作对我来说也很痛苦,我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以及个性。一个作者抛头露面去介绍自己的新书,就像一位父亲逢人就说自己儿子考试第一名。那种感觉其实是很难受的。

当你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漫画家时,你就“死定了”。读者或许很喜欢你的书,但见到作者或许会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大混蛋,听他讲话10分钟后就想揍他。所以,我觉得把作者和读者联系在一起很奇怪,只有作品不会骗人,读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坚持画漫画,确实让我不需要等米下锅,和刚出校园的大学生来比,我算是成功上岸。但我知道,我想要的生活并不是需要钱才能实现,我现在只想简单生活,早起喂喂猫,做早餐,然后开始画漫画。很少出门和社交,不羡慕光鲜亮丽的生活。

就算是退休,我也会坚持画下去的。目前,我手里还能出书的题材就有两三个,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不计划出版了,对于出书这件事有点厌烦。除非创作完编辑的部分可以轻松一些,除非出版社同意来帮助我,我觉得大概率找不到这样的人选。

我的书只想提出问题,不想给答案,因为我觉得轻易给别人答案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在现在大家承受这么大的精神压力的情况下,也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晨报记者 牛强 实习生 杨旭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