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焦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小区垃圾将被拒收运

本市出台相关文件 居住区改正期限一般不超过7天

只要用手触碰感应区域,感应门就会缓缓打开。 /晨报记者 吴正彬 志愿者帮忙破袋 /晨报记者 张佳琪

晨报记者 郁文艳

小区的垃圾分类如果不符合相关要求,且在改正期限内没有整改到位,就可能不被环卫作业企业收运。日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生活垃圾拒绝收运的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不分类不收运”仅是对单位生活垃圾的规定,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实行,居住区生活垃圾也纳入了“不分类不收运”的范围。 其实,针对单位垃圾不分类不收运的规定在2017年就已经出台。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要实施范围是公共机构和企业。与此同时,上海市也配套出台了《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市范围内的单位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年3月上旬,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明确2017年起上海全面实行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若单位生活垃圾不分类则不予收运。 如何判断一个单位或者小区的垃圾分类不符合收运标准?

《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生活垃圾拒绝收运的操作规程(试行)》中明确:在生活垃圾交付点拟交付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等不同类别垃圾中明显混有其它类别生活垃圾,或混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的,该类别分类垃圾即不符合分类标准。 [新闻链接]

收集运输单位操作规程 那么,一旦某单位或者小区的垃圾分类被判定为“不合格”,环卫收运企业该如何做?是会直接不收运吗?一、告知并要求改正

■收集、运输单位在生活垃圾交付点发现拟交付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应当告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并要求其改正。 ■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在要求改正的期限内不予收运。

■对不符合标准的湿垃圾和干垃圾,在要求改正期限内均纳入干垃圾收运系统予以清运,并在《生活垃圾分类不符合标准告知单》明确告示。 ■改正期限:对单位改正期限一般不超过3天;对居住区改正期限一般不超过7天。二、拒绝收运并报告

■在要求改正期限结束后,收集、运输单位在生活垃圾交付点发现拟交付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仍然不符合分类标准的,收集、运输单位可以对混合垃圾拒绝收运。 ■收集、运输单位应当将拒绝收运的单位、居住区等信息在拒绝收运当日报告给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并及时汇总报送区绿化市容部门。三、恢复收运

■收集、运输单位根据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协调意见,及时恢复对拒绝收运单位、居住区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指导协调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接获收集、运输单位报告的拒绝收运的单位、居住区等信息后,应当及时组织协调处理。对前期改正不到位的,督促进一步改正到位;管理责任人仍旧拒不改正的,移送城管执法部门处罚,并将拒不履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的物业服务企业信息提交市房屋管理部门,纳入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静安城小区 6月18日 星期二 大雨

“雨棚、智能垃圾厢房帮了大忙” 下午2:30,记者来到静安城小区。此时天上还下着不小的雨,小区的垃圾厢房在雨声衬托下显得格外安静。

记者在此观察了十多分钟,相继有四五个居民前来扔垃圾,只见居民们都严格按照分类规则,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分别投入指定的垃圾桶,动作颇为熟练。 居民刘阿姨告诉记者,这一会雨已经比上午小多了,所以她特地前来“送走”自家的垃圾。“我们是垃圾不过夜,即使下雨天,也要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不过,下雨天容易让人“变懒”,以往很多人在这种天气下,可能就直接把垃圾囤在家里,或者随便往垃圾桶里一扔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都会仔细分好类,然后按照要求集中投进这里的垃圾桶里。刘阿姨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新装的雨棚和智能垃圾厢房帮了大忙。

记者看到,刘阿姨所说的智能垃圾厢房配备了感应门,只要用手轻轻触碰一下旁边的感应区域,门就会缓缓打开,居民便可以腾出双手,动作优雅地把垃圾分类投进相应的垃圾桶里。 “这个功能还是很实用的,尤其是在下雨天,一只手拎着垃圾袋,一只手要撑伞,自动感应开门让我们不用担心手不够用了。”一名前来投放垃圾的年轻人笑着说。

此外,在智能垃圾厢房上安装的雨棚更是备受居民好评,既方便了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小区的保洁人员也有了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早上看到下大雨,我以为来扔垃圾的人会很少。但上午7点到9点两个小时,来投放垃圾的人依然很多,并不比平时少。”保洁员罗师傅说。同时,他也认为,要让居民有积极性参与垃圾分类,营造一个好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雨棚,它的作用可大了。以往我们在雨中处理垃圾,总会搞得邋里邋遢,影响环境,也会影响小区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现在有了雨棚好多了……”罗师傅一边滔滔不绝,一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对于智能垃圾厢房,小区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未来小区还将对智能垃圾厢房进行持续升级,让其具备刷卡积分等功能。此外,在智能厢房边上还会加装一个显示屏,用来公布垃圾分类进展情况,以及播放各种分类小贴士等,帮助居民更好的完成垃圾分类。

在记者即将离开时,刘阿姨又拉着记者讲起了她对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看法。以前,刘阿姨所住的单元楼每层都有垃圾桶,一到夏天,从垃圾桶里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以及垃圾桶里时不时钻出来的蟑螂,让居民感到十分头疼。 “保洁员把垃圾桶从电梯里运下去,所过之处瞬间臭气熏天。那种感觉就像来到了垃圾场。你要说跟那时比,现在真的好太多了。真的希望我们能把垃圾分类这件事给做好。”刘阿姨说。

(晨报记者 吴正彬) 爱建城小区

6月18日 星期二 大雨 “有了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垃圾分类工作才越来越好”

预报的梅雨如期而至,从17日夜里一直下到今天。 早晨7:45,4名神采奕奕、头发花白的志愿者走上岗位,分别在爱乐、爱和、爱博、爱邦4座大厦楼下的垃圾临时投放点,监督居民分类倒垃圾。

说是监督,很多时候,这4位头发花白的志愿者都是亲力亲为。 爱博大厦楼下,志愿者陆阿姨戴着口罩,雨伞搭在右肩上,右手腕压住伞柄,外套下摆处隐隐露出平安志愿者的红袖章,两手带着透明的一次性手套,将湿垃圾桶中的塑料袋一个个掏出来,摆在地上,红的、绿的、白的、紫的,堆了一地。

只见陆阿姨弯腰拾起一个塑料袋,动作麻利地破袋,挑出剩饭、菜叶、瓜皮,倒入湿垃圾桶,袋子里的塑料袋、餐盒、纸巾被拣到一旁的干垃圾桶。不知不觉中,陆阿姨的脸、衣袖、后背、裤管都被雨水打湿了,但她却丝毫没有在意。 “这是昨晚11点到今天早上倒的垃圾,下雨天,很多人就不乐意破袋了。”67岁的陆阿姨曾在小区居委会工作了10年,退休后听说小区征集垃圾分类志愿者,她主动报名,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45开始,每天执勤1小时。“小孩大了,家里没什么事,出来做点公益活动。”她乐呵呵地说。

一旁白衣黑裤的保安主管杨彬头颈夹着蓝格子雨伞,两手张开撑起一个大号黑色垃圾袋,装满干垃圾后扎紧袋口,放在一边。 “早晨是全天倒垃圾的高峰时段,还有就是晚上6:00到8:30,晚上6:00清空的垃圾桶,到晚上8:30就又满了。晚上7:00到8:00也有志愿者监督倒垃圾,他们分得很认真,也很辛苦。”杨彬说。

这时,又有一个居民来丢垃圾,一个垃圾袋内装着干湿混合的垃圾,杨彬和陆阿姨异口同声地说,垃圾要干湿分开。陆阿姨一边说,一边接过垃圾袋,打开分类。 30多分钟过去了,所有垃圾分拣完毕,陆阿姨叫来大厦保安,保安提着簸箕、扫帚,将散落在地上的垃圾打扫干净。陆阿姨则走进大厦一楼保安室里的小隔间,借水斗洗手。她告诉记者,“我们到哪里洗手,第一天执勤时居委会就都落实好了。”

另一边,爱乐大厦楼门口雨棚下,近70岁的张老师左胳膊带着红袖章,向过往倒垃圾的居民询问,“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回答“干的”的居民被放行,居民独自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回答“湿的”的居民则由张老师陪同,撑伞走到10米外的垃圾投放点,破袋投放后回到雨棚下。

“下雨天,不方便,天气好的时候,我都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垃圾桶边上,居民来了,站起来提醒正确分类。”张老师手指一个低矮的折叠椅,椅子是她从门卫室借来的,“还有长嘴钳子和剪刀,都是为方便分拣垃圾新买的”。 像陆阿姨和张老师这样的志愿者,爱建城小区里一共有43名。

爱华居委的袁书记翻出排班表,43名志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一目了然。他们有的是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早晚值班,有的是双休日执勤,偶尔请假换班,袁书记都划了波浪线,“这样的情况非常少,绝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早来晚走、风雨无阻”。 袁书记说:“志愿者大多是本小区的离退休人员,还有4人是旁边小区的,他们觉悟高、热心小区事务,责任心强,做事认真,上岗后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有了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才有可能做得越来越好。”

(晨报记者 佟继萍)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