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新场景
1996 年,我出版了《网络时代的营火》(Cam p firesin Cyberspace)1 一书。在该书序言中,我写道:“这又是一本关于教育技术的书,教育技术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将来很可能还会如此。”
如今,当我重新思考这句话时,简直对自己的错误感到震惊,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一本关于教育技术的书。那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媒介的,现代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媒介的一部分,但那本书实际上是关于人类是如何深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不论主题是学校中的各种学科知识、社会中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理念,还是其他领域的基本知识。在人类建立对世界的理解时,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智能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学习场景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教室还是办公场所,物理环境布局和所使用的工具都同样重要。
自从接触到马歇尔·麦克卢汉(M arshall M cLuhan)提出的理念之后,我深受其影响。在《网络时代的营火》中,我之所以会将重点放在媒介上,也正是缘于此。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念引发并且扭曲了许多人的想法,在我看来,这种扭曲是正向的。他的观点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而且本书中的一些观念也依然得益于他所给出的思考角度。
是否有可能,人类有史以来一直都在这4 大场景中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切换呢?其他文化中的学习场景是否也与此一致?科技在强化这些学习场景上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学习场景的具体物理空间布局将如何影响学习效果?当我奋笔疾书时、发表演讲时或举办相关主题的研讨会时,这些疑问都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回想起来,我本可以早些提出这些想法。20 世纪70 年代,我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 lto Research Center,PARC)工作,当时我负责计算机用户界面的研发,而我的研究正是在这几个场景中不断交替进行的。当时,听各种正式演讲使我的思维不断开阔,这就是从“营火学习场景”中受益。我的工作还包含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涉及与同伴们的探讨和合作,这就是花时间在“水源学习场景”中。当我需要重点处理某项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我常常会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或者去园区外某个安静的地方,沉下心来独自思考解决方法,这些地方正是我的“洞穴学习场景”。最后,如果构建出一个原型,我会将其投入试用之中,这就是我在“生活学习场景”中的体现。
当然,在一开始,我使用的“××学习场景”一词很大程度上是取其比喻意义,因为在学习时,我们总会利用到各种不同的场景,即便这些场景是由大脑构建出来的。换句话说,这4 大学习场景的概念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大。经过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传统学校往往是以营火学习场景为中心,这让我自然而然地将学习场景(营火)和物理空间(教室)联系起来,在教室中,这种学习模式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令我欣慰的是,几年以后,我的想法影响了一些校园建筑设计师,他们在承接的学校设计中,深入思考了如何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4 大学习场景。在这方面,菲尔丁?奈尔国际建筑公司就做得非常棒,该公司的合伙人普拉卡什?奈尔甚至写了一本关于该主题的书《未来学校设计语言》(The Language of School Design)2。在该书中他指出,传统学校和监狱差不多,教室形同一间间牢房,铃声一响,学生就去往该去的教室。他们公司的设计则打破了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