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庞菁涵
连环画、戏曲故事,这两个看似不属于当下流行文化的元素,在交织融合中,却产生了颇具新意的影响力。
就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2020年版最新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美社)的《中国戏曲连环画》入选。传统文化进校园,连环画成为先锋。
贯穿两代人的启蒙路
“妈妈,为什么这个人穿的衣服跟我们不一样?她这么勇敢,最后怎么样了?”
张琳海女士的女儿窈窈,尽管只有4岁,却已经能把《中国戏曲连环画》看懂了大概。她常常会边听边指着画面向大人发出疑问。
随着女儿读过的小册子越来越多,张女士察觉孩子在故事中建立起自己的是非、善恶观,开始乐于复述看过的故事,语言表达力越来越好,还试着给连环画里的人物着色、照图勾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女士正值少年时代,连环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这代人的精神生活。尽管如今绘本等新兴阅读选择已成为教育资料,张琳海依旧看重连环画在培养孩子文学修养、美学认知上的正面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平,也将连环画作为孩子的课外补充读物,她认为《中国戏曲连环画》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是实至名归。
用通俗美术讲好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1990年代起连环画式微,人手一本的“小人书”时代已去,怀旧和收藏的功能,逐渐取代了阅读本身。
连环画真的过时了吗?为何最新版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会把这样一套传统“小人书”选入其中?
与如今流行的绘本、漫画这类充满想象力的原创美术书籍不同,连环画的基本特点是“非原创性”,它的内容往往来源于对小说、戏曲、民间故事等的改编,把故事变成画面,用通俗美术的方式讲述经典。
“也正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文教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连环画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大批优秀的作品和画家涌现,仅人美社出品的戏曲故事主题的连环画就有近百部。”人美社连环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康健介绍。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提出,新的一年要对准体育、美育、劳育发力,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美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传统连环画,正切中了这一主题。
通过连环画与戏曲接触
“我进戏校的时候刚四年级,正是对阅读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小时候学戏的剧本不够生动,当时就觉得,如果小孩子能拿到一个图文并茂的书籍去学习,应该会更开心更愿意去接触戏曲。”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史依弘认为,连环画是一种早期知识搭建的载体,对于接受更深入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从9年前起,史依弘就开始与上海的小学合作,将戏曲文化带进校园,千余名小学生与戏曲亲密接触。她发现,让孩子们坐下来直接阅读长篇名著,或者进剧场看戏,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且不说孩子,甚至有些成年人,在剧场观看戏曲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一种屏障——我可能看不懂、想听进去比较费力,因为我需要先去了解故事背景、知道历史典故。”
2017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中提到,2020年实现戏曲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史依弘认为,诸如《白蛇传》《玉堂春》《桃花扇》这些著名的篇目,如果孩子们看过连环画里的故事,会形成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好奇用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甚至产生对戏曲的兴趣。
“那些上天入地的场景怎么这么神奇、绚丽,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史依弘回忆童年对戏曲产生喜爱的瞬间,那些在外婆收音机里出现过的戏曲、评弹,屏幕上看到的白蛇传、杨门女将,依旧生动如初。她说,戏曲文化的连环画正是起到这样的启蒙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