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即将过去,我用严峻的目光回望它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每到年底,我们总是感慨于时间过得好快,但当我们回顾共同经历的那些魔幻的时刻,比如中印边境冲突、美股熔断、俄罗斯和沙特爆发的石油价格战,宛如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这样看来,这一年过得并不算快,尤其是上半年,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既压抑又漫长。这一切都有一个大背景——新冠疫情。 很多事情因为疫情而搁置,包括东京奥运。疫情的蔓延已导致全球8000万感染病例,疫情的震中也多次转移。很多大国的领导人相继中招,包括约翰逊、特朗普、马克龙。疫情之下,大国博弈加剧,人类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疫情之下,各国国内矛盾升级,无望的人群就像干柴一点就着;疫情之下,全球热点地区的战火并未停息,外高加索地区还爆发了一场热战;疫情之下,美国结束大选,特朗普即将离开白宫,拜登准备拨乱反正,但是,一个分裂的美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疫情之下,英国从年初宣布正式退欧,到年末签订英欧协议,美国从年初暗杀伊朗将领,到年末暗杀伊朗核科学家,日本提前进入后安倍时代。

疫情之下,危机中也有希望,疫苗开始接种,RCEP得以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在线经济加速发力,公众的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大国探索高边疆的事业继续推进。疫情之下,《顾问》开设“逸舟谈”系列,连续制作30期宏大而深远的访谈,旨在对热问题进行冷思考。今天,是时候用严峻的目光回望2020,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国际形势是更模糊还是更明朗了? 史无前例的疫情冲击

顾问:您用什么词汇来回望这次疫情? 王逸舟:史无前例。没有人料到疫情会持续这么久,造成的后果会这么深重,其对全球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将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实不光是正面和积极的,也包括“黑天鹅”,包括疫情的冲击波。不管是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还是与战后历场重大国际冲突相比,新冠疫情涉及范围之广,产生的公共卫生冲击波之强烈,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第一波疫情出现的时候仅被看作东亚现象,看作类似北美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疫情等地域性的现象,但是,疫情很快就扩展到了全球,而且迄今仍然没有看到尽头。公众担心,当前疫苗的研发和注射的进程比原来预料得要慢,而且已经注射的疫苗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效率,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疾控中心的专家也说,疫苗可能就管一段时间,而不是像牛痘一样终生免疫。这也带来某种焦虑,带来一些国家屯粮惜售,带来全球供应链的问题。且不说未来会怎么发展,但就这一年8000万的感染数字尤其是美国的感染人口比例(17%)来看,情况已经超出任何模型和理论,由此启示我们对未来世界的盘算、对各国自身的规划,既要展望前景,也要对“黑天鹅”和重大冲击波做出更多的预警和危机管控。以往我们对全球公共卫生的教训吸取得不够,疫情面前的各种止损措施才会手忙脚乱。

深度衰退的世界经济 顾问:疫情的蔓延,经济的衰退,对全球政治与全球安全形势的影响几何?

王逸舟: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主要影响的还是欧美国家或西方国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还不很完备,信息化也没有今天的水平,当时在欧洲和美国的大萧条并未对其它地方形成强烈的冲击。但这一次我们经历的是叠加效应,既有疫情的冲击波,也有世界经济周期性的规律。每到一个长时段的高速增长过后,全球经济需要喘口气,一些产能过剩或技术落后的产业将被无情地淘汰。衰退期恰逢大疫情,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下降、贸易减少、发展受挫,全球贫困人口、饥饿人口、失业人口大幅增加。关键是人们有一种悲观的预期,觉得疫情还会有下一波。随着经济衰退,人们的争夺和猜忌、各国间的冲突和不信任有恶化之势,今年的地区热点、国际冲突、局部战乱相比往年更多,除了美国和伊朗矛盾的紧张,还有伊拉克境内各派武装交火,叙利亚境内域外势力与各派卷入的大乱局,一度硝烟弥漫。利比亚今年的战局也很糟糕,一会儿被攻入首都,一会儿又是埃及、土耳其、俄罗斯各方势力此起彼伏,围绕谁来执政、石油权益分割、议会构成争执不休。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过去被认为是东非的发展明星,今年也出现很多乱象,索马里和肯尼亚断交,埃塞俄比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没多久的领导人也遭到很多批评,这个以往公认比较稳定的非洲大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安全紧张形势。印度和周边国家在边界安全上一直没有消停过。全球安全方面,大家最记忆犹新的是前段时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的纳卡冲突,很多年没见到那么多轰炸,那么多无人机,那么多阵亡和悲泣。大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也都进入军事的对峙和对抗。诚然,今年的安全局势未必比过去造成更大伤亡,但在疫情的背景下,人心倍感迷茫,总觉得冲突会加剧,麻烦还会更多,美国和伊朗会出事,中东地区不知道哪个地方又会冒出硝烟,安全形势随着疫情的冲击波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形成一个特殊的三角,令和平的前景不明。 严重撕裂的超级大国

顾问:疫情的“照妖镜”照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美国? 王逸舟:美国在这一年出现了自南北战争以来罕见的大撕裂、大分化,英文叫做g rand division。撕裂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政坛的撕裂,包括共和民主两党之争、各级政府之间的对立。围绕戴不戴口罩的小事,州政府、白宫、国会就吵得不可开交。涉及救济扶贫,特朗普和国会的对峙造成很多地方再度停摆。经济上的撕裂也很明显,一方面,千万失业人口和数百万申领救济金的人口达到罕见的数量,另一方面,最富有阶层的财富却大幅增加,几乎呈百分之几十的增长。还有一种撕裂是族群关系的撕裂,弗洛伊德事件犹如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在观察家的眼中,2020年的美国乱象真的是多年未见,也让超级大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让“灯塔国”黯淡无光。美国的撕裂也体现在今年的大选中,当选者与在任者的票数如此接近,在职总统特朗普得到的7400万张选票创下在职美国总统历史之最,拜登作为候选总统获得的8000万张选票同样超过历届侯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史上从未出现如此多选票,竞选双方也从未获得如此多拥趸,这说明美国老百姓的焦虑之深,要么希望特朗普赶紧下台,要么拥戴他继续执政,真可谓爱恨两重天。而且,以特朗普为代表,美国很多政治人物都已经失去起码的风度,相互攻讦之难听和卑劣超出人们通常对政治人物说话的定位、界限和底线。在美国自身撕裂和疯癫的同时,中美关系也出现了严重紧张和多年未有的倒退,过去我们呼吁新型大国关系,现在只能期盼不要更糟。俄美关系也达到了多年少有的低点,拜登上台后甚至有可能出现更多麻烦。美德关系被认为是美中、美俄之外美国外交中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但今年的美德关系也出现了很多互怼的画面。另外,特朗普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指名道姓的互骂也反映出北约内部大国关系的某种撕裂。

忧愁之外的几抹亮色 顾问:乌云镶着金边,国际关系的天空依然有星辰在闪烁,哪些亮色足以照亮未来?

王逸舟:今年的亮点不多,但还是有。中日韩关系有了明显改善,至少没有过去那种明显的对抗点,抱团取暖的心态被放在主导位置。面对疫情和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与东盟10国之间的合作愿望增加。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亚太地区一些重要经济体达成了RCEP这样一个重要协议。在美国强烈不满、暗中使坏的情况下,RCEP的达成可以被看成是今年全球经济和亚太发展的重要成果。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同样也是一大亮点。另外,德法今年的默契配合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几乎所有重大事务上,这两个欧洲大国克服以往的小分歧和暗中较劲,在英国脱欧和疫情肆虐的挑战下,频繁互动,深入交流,保持了欧洲整体的团结和欧盟步伐的一致,这也跟德国作为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协调能力分不开。虽然有人说,英国脱欧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我不这么认为。德法的协调让欧盟内部的一些小矛盾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对欧盟经济和政治引擎的正常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单个国家来看,以色列今年取得的外交收获不仅是很多年来不曾有,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前些年特朗普上台后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响应或跟进,那时以色列的外交成就止于双边层面。而今年以色列建交次数之多,在阿拉伯阵营中打开的缺口之多、成效之显著,真的是突飞猛进。愤怒之下,巴勒斯坦准备跟那些与以建交的阿拉伯兄弟国家绝交,但也只是发个简短的声明,特别乏力。当然,以色列现在也会有些小忐忑,因为特朗普这位特别帮忙的美国总统即将下台。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美国在中东最强悍的盟友,以色列今年取得的外交成就使其在中东的地位更加显赫。

在行业领域,马斯克让全球为之眼前一亮,龙飞船的成功发射让各国航天部门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震惊。这种弯道超车的发射能力彰显出美国民间科技力量之惊人和超级大国不可被低估的神奇所在。在疫情与衰退的背景下,今年有些行业不降反升,比如在线销售、医药公司实现了大幅盈利,很多新的观念比如网上教育、网上科研、网上交流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坚定前行的中国外交

顾问:即将进入2021年,日本新首相正站稳脚跟,美国新总统欲重整山河,德国总理默克尔将结束任期,随着安倍、特朗普、默克尔这些名字的退出,随着新人物的登场,会给国际政治舞台和中国外交带来什么样的可能? 王逸舟:中国的疫情一度非常可怕,但是,很快,我们的体制优越性得到发挥,成千上万的医生、科研工作者奋不顾身,大量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努力,我们不仅最快、最有效的控制住了疫情,而且也率先复工复产,交出了经济复苏、社会稳定的成绩单。但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没有那么乐观。围绕香港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和英国的关系、和美国的关系、和欧盟的关系都出现了很多微妙的不利因素。

如你所说,世界政坛明年会出现一些新面孔,会带来一些新的政策取向,虽然我们目前还很难说这个取向对国际社会、对我们而言,是更多的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或者不确定因素,但是,我觉得,明年政坛的新气象对国际关系和全球发展会带来很多增量。中国在前一段时间经历了美国“乱棒”打压、“脱钩”威逼之后,下一阶段,我们应当同这些新面孔增进接触,争取更多机会管控分歧,重新“挂钩”。互联互通不只是“一带一路”的口号,也应成为中国外交、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着力加强的一个方向。 2020年在国际关系史和近代全球史上恐怕更多会以它的乱和消极面载入史册。我们用严峻的目光来回望它,用不同领域的麻烦来归纳和总结它,同样也认识到这一年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不平凡,中国能够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不倒退,不停滞,不出现内部大的裂痕,非常不容易。未来还会有很多“黑天鹅”,还会有大的不确定性,不管在疫情方面,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大国博弈方面,在安全热点方面,挑战可能多于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内的改革发展持续推进,是我们在这一年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未来继续保持向上的关键所在。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王逸舟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