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庆祝建党百年特刊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党员的奉献


见习记者 牛 强

从建党之初开始,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便始终刻在共产党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兴业路上拨开黑暗的先辈,还是复兴路上为人民谋福祉的每一位基层党员。 东起福建南路、西至浙江南路、北起宁海东路、南到金陵东路的街坊内,一条贯穿南北的旧式里弄——宝兴里,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了一百多年。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的德政之基。而这条里弄的治理,便是我们党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的注脚。 从“五心”到“十法”

彰显共产党人使命担当 解放前的宝兴里,曾是上海滩出了名的藏污纳垢之地。

1949年12月10日,面对鱼龙混杂、动荡不安、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在共产党员王怡白等人发动带领下,“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成立,并成为上海首个、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居民自治组织。 他们坚定地发动、引领居民、解决当时大到新型户籍制度建立、巩固新生政权,小到里弄清洁卫生、居民房屋维修等问题,使居民的生活得到切切实实的改善,也让新政权稳固扎根在基层。

这些宝兴里的第一代居委工作人员们,除了创造“申城第一居委”这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了之后代代相传的“五心精神”:恒心、耐心、决心、虚心、雄心。 “五心精神”,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服务于人民在基层的实践阐释。

时代的巨轮在推进,宝兴里的居民也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前行。2019年12月初,金陵东路地块旧改工作二轮征询正式启动。2020年1月6日,金陵东路旧改地块二轮征询正式签约第一天,已有2102证居民完成签约,签约率达到99.2%。最终,2119证居民全部签约。 宝兴里旧区改造项目仅用172天时间就实现了宝兴里1136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创造了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的新纪录,打造出中心城区旧改征收的“宝兴样本”。

旧改的过程有艰辛、有挑战、有感动、也有收获。宝兴里旧改工作中的经验,被上海市委组织部总结为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其中就包括“党员带动法”。宝兴里1136证居民家庭里,158证体制内单位的党员干部家庭户数不多,但作用却很大。当少数人认为闹一闹总归有好处,做钉子户总能发财的时候,党员总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去解释政策,帮助解开居民内心的疙瘩。 “我们在介绍‘十法’的时候,都会说希望‘十法’只是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从宝兴里的旧改来看,这十个方法不只是用于旧改,在其他工作领域也能应用。”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徐丽华表示,现在经常有人前来居委会学习“十法”,但学无止境,等新宝兴里建立起来后,新的小区的管理模式和现在的管理模式又不一样了,所以对于居委干部来说,并没有停留于此,他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虽然居委的工作内容也随着时代所变迁,但“五心精神”和“旧改十法”,始终是一代又一代居委干部们践行初心使命的工作引领和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9月,宝兴里居民区党总支荣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旧区改造这个大难题,在党和政府的为民梦和居民的搬迁梦同频共振下,奇迹般地被跨越了。”徐丽华说,“居民们搬离之后,迅速各自拥有了独立公寓,有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实现了他们多年来的梦想。他们开心地笑了,我也开心地笑了。在宝兴居委会工作中获得的那种成就感,始终激励和温暖着我。”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五心”精神,到新时代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延续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不变初心,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从“群众”到“党员”

永远和人民成为一家人 38岁到宝兴里,50岁的徐丽华至今已经做了15年的居委干部,其中9年都在宝兴里。可以说,是宝兴里见证了她的成长。

受党员父亲影响,2006年,徐丽华进入了社区工作,但这并不是一份舒服的差事,一起进去的20人最后只有8人坚持下来,徐丽华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新闻晨报》,让她决定坚持下来的理由就是老居委党员干部传帮带,手把手带领她克服工作上的挫折与挑战,而更为重要的也离不开那些居民对她工作的理解与配合,甚至通过做志愿者的方式加入到居委工作中,让徐丽华感觉不再像是孤军奋战。2012年1月,徐丽华成为共产党员。 聊起自己片区的居民,徐丽华总会心头一暖,“让我感动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说党委换届会议,我以为居民离得那么远不会过来了,但是没想到当天来的人非常多,他们不愿意把党组织关系迁出去,因为毕竟一步步见证了宝兴里的历史。”徐丽华表示,这种感觉就像居民看着她长大,她看着居民变老。用“亲人”二字形容毫不夸张,“每一次居民搬家,只要我有空都会去送行。我都会和他们说,如果你搬到那里有什么需要,记得给我打电话。没想到,居民反而会安慰我不要哭,说他们还会回来看我的。”讲到这里的时候,徐丽华的眼眶变得湿润了。

徐丽华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的缩影,还有很多很多的居委干部像她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发光发热,真正地帮助人民群众去解决实际困难。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2018年,在徐丽华的带领下,宝兴里的居委干部帮助片区里的孤寡老人做适老化改造。有一户居民是残障人士,行动不便,16平方米不到的中厢房里逼仄不堪,一家人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徐丽华就反复和施工队商量,最终通过铺设很长的管道帮他们家安装了淋浴房和抽水马桶,再也不用在数九寒天早起倒痰盂。

然而,和晨报记者回忆起居委会工作的点点滴滴,徐丽华表示,如今她的内心有时候也会空荡荡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热闹的家里突然变得很安静,“以前我遇到一些困难,思想上有什么疙瘩的时候,我就会上门和居民们聊聊,内心的疙瘩就会解开,他们搬离以后,内心也怪难受的,不过居民们还安慰我,我这个小姑娘终于长大了。”说到这里,徐丽华欣慰地笑了。 从“旧”到“新”

忠诚为民百年不变 即使距离旧区改造工作结束已过去很久,但看似如释重负的八位居委干部们,却依然在各自工位上紧张忙碌着。眼下,他们忙着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也忙着探索“人户分离”管理制度。但在这间小小的、临时的居委会办公室里,“五心”和“十法”有了新的精神延续,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将帮助居委干部们在今后更好地做好基层工作。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美丽的一笔,这里曾诞生出上海首个居民自治组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委会;未来的画卷则会更加绚丽多姿。作为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街区,用不了几年,宝兴里将成为一个富有历史风情的崭新社区。 当记者离开时,晚饭时间已过,徐丽华的手机依旧响个不停,她忙不迭地表示,虽然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但这里还有106户的商品楼,根据“分手不撒手,服务不打烊”的要求,未来,他们要继续做好剩余200多位居民的保障工作。

从建党之初开始,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便始终刻在共产党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兴业路上拨开黑暗的先辈,还是复兴路上为人民谋福祉的每一位基层党员。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