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陆乙尔
《1921》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的重要性、关于信仰坚定、关于生命价值的故事。
追记先烈,是为了继承那份家国担当和理想信念。
今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影片《1921》正式上映。影片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发生在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这一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冲破国际国内黑暗势力的追踪和阻挠,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1921》正片中,观众见证了心怀坚定信仰和爱国情怀的革命先烈“冲破”黑暗枷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传奇“新生”,更见证了他们点燃中国走向光明的“希望”火种。
这样坚定、无畏、为国为民的建党精神,正是电影《1921》想传递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是《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和主创团队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一直所坚持的“心灵源动力”:影片筹备超过四年,剧本数易其稿,勘景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主创们勇于创新、克服万难,只为将建党精神的内涵,演绎得尽可能的丰富。
在黄建新看来,《1921》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的重要性、关于信仰坚定、关于生命价值的故事,他希望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当年这些年轻共产党人的热血、信仰和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实现信仰,把生死置之度外,这个信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更多的人。”
他更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革命先烈坚定追梦、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留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学习和继承这份家国担当和理想信念。
百折不挠,力求真实
还原100年前的上海
有观众看完《1921》后评价到,“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
为了做到真实还原100年前的上海,黄建新带领一众主创读遍了当时一大代表的回忆录、日记等文章,并寻找各种影像资料。
尊重历史,查阅历史资料只是第一步,将文字画面完美融入场景的选择和建造中,才能真正将观众“带回到历史现场”。
一大会址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场景,当决定要拍这个故事时,剧组第一个决定就是要在车墩影视基地1:1复刻还原它。
美术团队先去原址做了测绘工作,又特意搜寻来了大量旧砖,精细到一砖一瓦地复原了建筑。在车墩新造的景还包括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
剧组进驻车墩,黄建新第一天就要求把地拆了重铺,因为他觉得“地铺得不好,太匠气了”。最后,工人们在短时间内重新铺了地。
剧组在横店拍摄时,黄建新也一直在“折腾”美术组。
横店街头有很多霓虹灯,但实际上100年前的上海霓虹灯很稀有,更多的是用灯泡来装饰。于是,在横店取景的街上,黄建新要求每栋楼的边缘都要装上灯泡,最后总计装了10000多只。
除了在影视基地搭景拍摄,为了呈现更好的质感,剧组还在上海市区华尔道夫酒店、上生·新所、生命科学院、光大银行等实地取景。
细节生动,有烟火气
背后经得起考证
一大会址建筑群等重要场景的还原,既在拍摄时让导演的镜头更自如,帮助演员更快入戏,上映时也能让观众尽情感受100年前的上海风貌。而片中一些小细节,同样藏着主创们的用心,经得起考证。
有一场戏,毛泽东和李达王会悟夫妻一起吃饭,三人不在屋里吃而是在弄堂里吃,是因为剧组曾经研究过,那时候的夏天,上海人喜欢在后弄堂里摆一张桌子和几个小竹凳,吃一些时令菜。
王会悟在阳台上给李达送的是乔家栅的汤圆,这是剧组在研究了上海人在那种场合会吃哪类小吃后设计的,100年前也真的有这家汤圆店。
王会悟搬家时,她说,“我忘了一盆花,我要上去拿一下。”这是因为在那个季节,上海女孩经常会戴一朵栀子花在身上。
有了这些小细节,观众很容易就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位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女性,也是一个真实的具有烟火气的人物。
三人聚餐这场戏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台词。李达之前一直把自己办的杂志通过毛泽东所在的书社分销给其他长沙进步青年,这次一大召开在即,两位笔友也终于在上海见了面,李达直接把毛泽东给他的欠条撕了,还动情说道:“我供货,你分销,我们公司办得不错,如今新公司又要成立了。”
“开公司”这样接近当下的“时髦”表达,灵感正是来源于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给脱党的李达的一封信:“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
如此新鲜的桥段,短短几句台词就回溯了毛泽东、李达合伙创业干革命的起点,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生动,观众也能直观感受到先辈们的意气相投与远大志向。
敢为人先,追求细节
历史研究带来新鲜感
以往表现一大的影视作品中,观众们都能看到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身影,但在刻画上基本都只是泛泛而谈,观众的印象也往往只停留在有两个外国人参加了会议。
在创作《1921》时,为了区别以往作品,给大家带来更多新鲜感,黄建新带领团队坚持以学者的精神不断搜集史料,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电影中,使得整部电影更丰满。
比如这两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主创们找到的最新资料显示,他们代表一明一暗,各有分工。马林受列宁的指派从欧洲来上海观察中国的工人运动,推进中国建立共产党。他是一个活动家,也是明面上的人物。
而尼克尔斯基参加过俄国红军,后来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加入共产党,被派到中国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因为有在俄国打白军的经历,因此在工作上十分警觉,也起到保护同僚的职责。
两人在身份上的异同,让黄建新和编剧在创作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创新地加入了许多类型化的谍战元素。
于是,《1921》里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不再只是两个面目模糊的外国人角色,而是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马林负责和李达等人沟通开会事宜,传达共产国际的意见,尼克尔斯基则负责保卫工作。
两人追车、反跟踪等几场戏更是成为了全片最精彩刺激的段落之一,让观众着实为两人的安危捏一把汗。
黄建新还透露,在筹备期间,电影在日本的合作者帮忙在日本警视厅找到了一份1921年的电报,记录了共产国际会在6月30日于上海召开会议的情报,这意味着日本方面已经掌握了当时的情况并十分关注。
两相结合,马林从奥地利一出发就被各方面持续关注和跟踪,以及日本特高科的特务根据情报来到上海,在跟踪日本共产党时无意间发现李达,成为了全片与开会主线同等重要的剧情线。
青春正好,乘风破浪
一百年正青春
“一百年,正青春”,正如《1921》海报上的宣传语所言,100年前,那些“正青春”的年轻人,怀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仰,克服重重困难,召开一大建立中国共产党。
“青春感”,是黄建新在筹备和拍摄电影的过程所坚持的影片基调。“其实如果从角色的客观角度来讲,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们当时年龄就那么大。”
戏里,观众会看到,几位一大代表开了一天会累了,包惠僧等几个年纪小的,撅着屁股趴在床上就睡着了。第一次来上海,王尽美、刘仁静、邓恩铭这三位年轻代表还会相约一起到大世界看哈哈镜。
戏外,最初在为十三位一大代表、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等重要角色选角时,对演员的要求就是在形象、年龄上尽量贴近原型人物,其中就有刘昊然、王俊凯、胡先煦、刘家祎、张雪迎等十分贴合角色的95后、00后演员。
除了主要角色之外,在群演的选择上,黄建新也十分注意从细节处表现“生动的青春感”。
之前,剧组在横店拍“街头烧书”的时候,由于受当地条件所限,最后只能找职业群演来演围观学生,“这场戏我是拍了,但我的镜头不敢正面逼近,因为他们不像学生。”后来在上海车墩拍五四运动,黄建新吸取教训,找了几百个真正的大学生来当群演,一下子青春的感觉就出来了。
《1921》不仅带观众回到了正青春的中国共产党开启跨世纪航程的惊天动地那一年,更道出了2021年的“1921”。“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当代青年人将学习和继承这份理想信念,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