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殷茵
刚刚结束“七一”的赴京演出,“红色电波”又马不停蹄回归出发地上海。昨天,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歌舞团宣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和《朱》于7月16日启动驻演模式,预计未来6个月内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100场,积极探索驻演新模式的同时,为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驻场演出是上海歌舞团多年来的憧憬。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摸索出一条路,为上海的优秀原创提供先行经验。”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
两部“现象级”作品
打造红色文化名片
作为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均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赞誉,打动了包括90后、00后在内的各个年龄层的观众。过去两年里,由这两部舞剧改编的精彩舞段接连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让“上海出品”惊艳全国。
如果说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上海城市的精神底色,那么两部作品特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体现出了它们交相辉映激发出的创作活力,也展现了上海文化的标识度。
作为两部驻场舞剧的主演,朱洁静颇为感慨,“从9岁离开嘉兴来到上海,我和舞蹈有关的一切都是在上海这座城市滋养起来的。这是一座充满着创造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有一代代承上启下、富有生机的年轻人涌入。作为年轻人的一份子,我愿意在驻场演出中贡献我的生命力。对于舞蹈演员而言,有这样大的舞台提供给我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跳好每一场。”
很多观众通过《晨光曲》领略到了“最上海”的神韵魅力,通过紧张的谍战,感受到上海红色文化的厚重。两部舞剧不著一字,直抵人心,已成为代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名片。
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现在还记得第一天排练的场景,“因为一个角色,我走进了一段红色历程,因为一个角色,我被那么多观众认可。能在舞台上创造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现在还能够驻演,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荣幸。欢迎全国观众走到上海,带走这张上海的红色文化名片。”
开国内舞剧市场先例
外援招募已经启动
据了解,两部舞剧在全国各地的巡演几乎都一票难求。观众中,不乏乘坐高铁和飞机追剧的,有《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连刷了40次,还在舞剧的感召下在去年7月1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典剧目要驻场演出。能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一场剧、一个展飞到上海来看?”为响应近期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于7月16日正式开始驻演,《朱鹮》7月29日紧随其后,直至明年1月,整个驻演总场次将达100场。
从15年前的《时空之旅》到5年前的《不眠之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在驻场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团总裁马晨骋告诉记者,未来,《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这两部舞剧的观众定位在都市戏剧人群和散客。驻演是一项系统工程,马晨骋也透露,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围绕票务运营,文商旅联动等充分挖掘市场,树立、打响这个新的驻演品牌,“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为了一部好戏,飞来上海。让我们为打造这张上海‘金名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驻场100场,国内巡演65场,巡演、驻场双线并进在国内舞剧市场上绝无仅有,这让更多观众得以欣赏到经典精品,但对创作团队而言却是莫大的挑战。两部舞剧驻演场开启,意味着演出体量大幅增加,现有的演员也远远不够。据悉,中国舞蹈家协会已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巡)演项目作为探索和实践“院团舞蹈表演人才联合培养使用新模式”的实践基地,上海歌舞团的演员招聘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在陈飞华看来,驻演对于舞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创作机制会有一系列的助推。他透露,目前已经向全国发出了“英雄招募令”,并收到了200多位舞蹈英才的踊跃报名。7月底,舞团将筛选出60位合适的舞者加入到上海歌舞团的驻演队伍,并通过挖掘自身人才储备和招募外援的方式,搭建起多组卡司,建立稳定的驻(巡)演演员团队。
“希望这样的尝试能突破舞剧作品演出场次的限制,将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带给更广大的观众。经过这两部精品的锤炼,将为更多优秀舞蹈演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在优秀演员示范和引领下,涌现出更多的小小朱(洁静)”。陈飞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