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索狄
哭戏是可以说来就来的吗?至少在张晨光这里,答案是肯定的。在短视频平台上,他的演技挑战大受欢迎,最出圈的一次,是他扮演一个送嫁爱女的老父亲,仅仅几秒钟的酝酿,回首时已经是笑中带泪、强自支撑的落寞。很多人于是感慨,老一辈演员功底扎实,该请那些逢哭戏便挤眉弄眼、面瘫冷漠的小生花旦来取取经。
公道地说,说哭就哭,还能哭得到位,哭得好看,有时未必与演技高低有关。早年采访,曾有演员直言不讳地承认有“干眼症”,不是没有情感投入,也不是没有催泪棒等工具加持,但对着几个摄像头,眼眶依然空空如也。
有天生哭不出的“干眼症”,也有浑然天成的“水龙头”。公认哭戏一流的刘雪华,曾被认为能将眼泪控制到具体某一句台词时开始掉落,连眼泪的“颗数”都有讲究。她自己分析,哭得好,可能要归功于身体优势。她的泪珠似乎天然地要更大、更沉,别人流三四滴泪才勉强有一丝“湿了眼眶”的效果,她的一颗泪已经有叮咚落地的分量;再加上她生性易感,对哪一句台词有感触,泪水自然就会落下,恰到好处。
从这个角度说,陶虹在某次采访中对哭戏的理解更为到位:“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好演员,需要对角色有张弛有度的掌控力。”什么是掌控力?掌控力就是克制,不要千篇一律的梨花带雨、潸然泪下,而要真正懂得,哽咽可能比低泣更生动,沉默或许比嚎啕更叫人痛心。
退一步说,会哭确实是演员的加分项,可要是不加控制,哭得造作,哭得泛滥,同样叫人难受。看过一部聚焦谍报工作者成长的谍战剧,主角有过半的戏份都处于眼眶泛红的状态——同志牺牲要落泪,上司批评会低泣,连审讯要犯时都忍不住红了眼睛。演员是用心了,观众却怎么看都觉得膈应:这样爱哭的你,真的能够成功潜伏吗?
所以,演员的泪,最好还要有一点保留,一点距离,一点神秘。无论是出于何种初衷,所谓“一秒落泪”的展示,还是越少越好。毕竟,这场面像极了逢年过节时父母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来一段才艺的样子,热闹、喧嚣,带着一丝欢快。看得多了,观众再难品味出泪水中的酸楚、悲伤与无奈,只剩下对“猴戏”的猎奇与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