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上海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到2025年末,上海将在全国率先建立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中心城区气象预警将精细到各区

昨日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一缕缕光辉。 /晨报首席记者 任国强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徐妍斐

家住杨浦,想知道未来几小时能不能放心晒衣服;工作在陆家嘴,想知道下班路上会不会被雨水突袭;去黄山旅游,想知道当天能不能看见雾凇美景……在“十四五”期间,这些都将成为可能。 昨天,上海市气象局举行发布会,对气象服务保障“十四五”规划进行解读,到2025年末,上海将在全国率先建立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从观测到预报,从气象预警到灾后服务,更智能、更精细的气象保障将守护这座超大城市应对“风云变化”。

提高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 如今,很多市民习惯看官方发布的10天晴雨预报,而预报准不准,是很多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让统计数据来说话。根据2020全年10天晴雨预报,前三天准确率分别为88.1%,86.8%和85.7%;第八第九第十天,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准确率分别为68.5%、69.1%和62.4%。 综合来说,“十三五”期间,上海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0%,而“十四五”期间,要把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评分提高到85分。

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对11-45天的重要天气过程,以及月度、季度、年度也将开展气候趋势预测。有别于短期内精准的天气预报,而是对降水、温度的倾向和趋势进行重点过程的把握。 建“泛在感知气象皮肤”

“十四五”期间,上海城市综合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在城市重点区域建成“泛在感知气象皮肤”,会使得立体观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市气象局观预处副处长查亚峰解释:所谓“泛在感知气象皮肤”,就是气象信息感知网络能够像皮肤一样附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感知每一个地方的阴晴冷暖,充分捕捉、及时传递和处理气象信息。

除了完善和优化像自动气象站、雷达、各种新型的地基遥感设备等现有的气象观测装外,“泛在感知气象皮肤”还旨在充分利用上海城市丰富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借助城市的智能灯杆、铁塔、各类互联网汽车、智能手机、摄像头等,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有效提取其中的气象信息部分,极大丰富气象观测信息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实况分析产品水平分辨率达到1公里,观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通过构建“气象皮肤”,强化对城市安全运行的保护,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

郊区气象预警精细到街镇 大家在看天气预警时,能看到上海市天气预计和各郊区的分区预警,但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等中心城区之内的分区预警却从没见过。

现在,它们已经在路上了! “十四五”期间,不仅中心城区的气象预警精细到各区,郊区的气象预警还将精细到街镇。比如,浦东新区发区级预警时,还将注明塘镇、陆家嘴等街镇的具体天气信息。这种精细到中心城区各区、郊区各街镇的预警还是动态的,自预警信号发布后,未来12小时逐小时更新。

“十四五”期间,观测实况、数值预报及网格天气预报都会更加精细,空间分辨率都将迈进公里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覆盖到重点单位,智慧气象服务覆盖到基层社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覆盖,利用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 开展景区实景天气预报

旅游气象服务方面,“十四五”期间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景区实景天气预报,包括定向发布上海A级以上景区气象预警,开展气象影响景区大客流预测等。 开发多主题气象荐游产品,开展桃花、菜花、樱花等赏花气象服务;探索推出朝晚霞等“魅力上海气象指数”;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为示范,开展景区精细化气象服务,探索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标准化。

发展长三角气象智能网格预报系统,也将为跨区域旅游提供便利。比如,上海市民不仅能知道掌握景区详细的气象指数信息,还能了解长三角范围内的景区,比如黄山云海、雾凇、霞光等概率预报信息。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