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荀澄敏
晨报讯 昨天,中央网信办再次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等。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据业内人士估算,中国偶像市场总规模预计在2022年达到1400亿元,其中“Z世代”消费群体崛起更是大大激活了粉丝经济。而之所以要重拳出击,是因为在资本挟持下的娱乐圈,可谓乱象丛生。明星出道的年龄越来越小,捧红他们靠的不止是本身的实力、经济公司的资源,还有粉丝经济。当粉丝为爱豆们花钱打榜、投票、刷流量成为一种“新常态”时,甚至还引发了年轻学生不惜“贷款追星”,“自己可以饿死,偶像不能不出道。”
一则“高三学生因追星欠债92万元被告上了法庭”的新闻曾在网上引起巨大舆论,这名学生说自己为追星疯狂“氪金”,五星级酒店一包包半年、一个星期就要为偶像花六七万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追星演变成了“氪金”养偶像?
事实上,在如今的饭圈,早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你不曾'氪金’,就根本不配追星。”所谓“氪金”,就是为偶像花钱,无论是花钱打榜、还是买周边产品,追星都需要投入金钱,而追星的主力大多都是年轻人、甚至是学生族,他们本身经济条件就有限,除了问家里要钱之外,在网上借贷追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选择。
有业内人士表示,“粉头”的身份可能是真的粉丝,也可能是经济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优势,牢牢占据着群主的地位,有些“粉头”看似带头“氪金”,但也很有可能只是作秀,目的是让更多粉丝能够花真金白银。
作为“00后”的父母,“70后”的陆女士认为,如今的追星仿佛就是在割年轻人、甚至是中小学生的韭菜,追星的钱最终还是要靠父母,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好的孩子如果也陷入“氪金”追星,那对整个家庭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长期研究关注饭圈,他表示,“现在的偶像,其实是并没有成为明星的‘半成品’,也就是在成长阶段就被经纪公司推到市场。这对于经纪公司而言,不仅转嫁了生产成本,更通过情感劳动的形式,强化了用户和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如何理性追星,在吴畅畅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追星本身这个行为就是狂热的、非理性的,“我们不妨跳出追星这件事来看,年轻人不仅应该有自己追星圈,还应该走进社会更多元的圈层……当年轻人的注意力分散到那么多圈层文化里,他对追星或许就不那么执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