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上海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掏腰包、花大把时间,却兴趣盎然,听热衷公益的两个年轻人说心里话

做“赛会志愿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利勒哈默尔,齐怀远(中)获颁志愿者证书 本版图片/受访方供图
许超(左上)与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共同见证中国冬残奥运首金

晨报记者 徐惠芬

这是两个赛会志愿者的故事。 一个是曾在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都担任过志愿者的齐怀远。今年31岁的齐怀远已有11年的赛会志愿者经历。在新冠疫情发生前,齐怀远差不多以一年一次的节奏出国任赛会志愿者。这一次,他也毫无悬念地报名了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

在上海工作的许超今年26岁,也服务过平昌冬奥会,也报名了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与齐怀远主要聚焦于体育赛事不同,许超对各种类型的赛会活动都兴趣盎然,曾担任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24届上海电视节、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志愿者。 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像齐怀远、许超那样,将担任“赛会志愿者”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愿意自掏腰包跋涉万里,到全球担任赛会志愿者。

【赛会志愿者齐怀远,工程师,31岁】 希望北京冬奥会也不缺席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赛越来越近,齐怀远朋友圈里关于冬奥会的新闻也转发得越来越多。 这是“体育迷”齐怀远参与冬奥会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则是报名担任冬奥会志愿者。

“很希望能连续三次服务冬奥会,现在还在等消息。”他说。但据他10多年的赛会志愿者经验,自己连续三次服务冬奥会的梦想很可能要破灭,“因为新冠疫情,组委会调整了赛会志愿者岗位设置,据说目前已基本确定拟录用赛会志愿者人选,虽然我还没收到表示拒绝的感谢信,但希望不大了。” 自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始,齐怀远也报名了每一届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最后成行的是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

“在这两届冬奥会的现场,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在冰雪运动项目上的巨大进步。索契冬奥会时,中国参赛的运动员还不多,中国志愿者也只有30来个,大部分还是在俄罗斯当地的留学生;但到了平昌冬奥会就不同了,中国参赛运动员增加了不少,参赛项目也是最多的一次,当时的中国志愿者也有100多个,而且大部分是像我一样,是特意从中国赶过去的。” “索契冬奥会时,我是越野滑雪赛事的志愿者,当时就在两座雪山上待着,都是零下十多度的气温,真是天寒地冻;平昌奥运会时,韩国正好遇上历史性寒流,有‘史上最冷冬奥会’之称,我当时在冰球馆服务,也是冻得够呛。还好我是内蒙古人,算是从小‘冻’大的,否则真有点扛不住。”

自掏腰包用完年假也要去 据齐怀远介绍,做赛会志愿者,机票等交通费都由自己负责,住宿也通常由志愿者自己搞定,一般组委会只提供免费餐饮。这意味着出国做赛会志愿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大学毕业后,齐怀远入职上汽通用汽车,在武汉基地任工程师。虽然“有钱”去海外当赛会志愿者了,但时间成了问题。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齐怀远也报名了赛会志愿者,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最后因工作原因没能成行。 “所以,在欧美国家,大部分赛会志愿者都是退休人员。”齐怀远说,自己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青年奥运会做志愿者时,曾有一位大叔“室友”:这位70多岁的胡伯特大叔是德国人,从小热爱足球,退休后就开始满世界跑,当赛会志愿者,除了奥运会,每4年一次的世界杯也不会拉下。

虽然不像胡伯特大叔那样有充足的时间,但靠着年假,自2014年开始至新冠疫情爆发前,齐怀远也差不多以一年一次的节奏出国任志愿者:2014俄罗斯索契冬奥会;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16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青年奥运会;2017日本札幌亚洲冬季运动会;2018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2018俄罗斯世界杯;2019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 当赛会志愿者的乐趣

花钱花时间,还经常累个够呛,为什么会热衷于当赛会志愿者?对齐怀远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把时间倒退到10多年前。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当时刚读完高二的齐怀远说服父母,一个人从内蒙古坐火车硬座到北京看奥运。

没想到,比起比赛,让齐怀远印象更深的是志愿者。对于这个独自从内蒙古赶到北京看奥运的高中生来说,赛场遇到的志愿者们让他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他们让我有了当志愿者的向往。” 2009年,齐怀远到武汉求学,大学生活让他更自由地安排时间,赛会志愿者生涯也由此开启。

他第一次当志愿者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时我读大一,看到湖北团省委招募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就报名参加了。还记得前前后后参加了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最后入选了陪盲童看世博的服务项目,这也是我第一次当志愿者。” 陪盲童的几天,给了齐怀远很大的震撼,他决定把志愿服务进行下去。

还是那一年,齐怀远参加了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团,“那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我做赛会志愿者最辛苦的一段经历,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能返回驻地。” 但这段用心的时光,也给了齐怀远难忘的回忆,更坚定了他当赛会志愿者的心。

“要说当赛会志愿者苦吗?还真挺苦的。但完成志愿服务后,彻底放松开始回味的时候,又会觉得特别快乐,而且有一种成就感,可能这就是付出的快乐吧。” 【赛会志愿者许超,职员,26岁】

家门口的奥运会怎能错过 和齐怀远一样,在上海工作的小伙许超也报名了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家门口的奥运会,怎么能错过?!”

26岁的许超也是上班族,目前在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工作,为了能凑出时间当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今年的年假他一直攒着,“我们的年假可以保留到来年3月,北京冬奥会是明年2月举办,如果能顺利成行,我就把今年和明年的年假一起用掉。希望收到好消息,当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可是我6年多的心愿啊。” 早在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那一年,当时还在读高三的许超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报名当赛会志愿者。显然,有此决心的高三学生并不多,但对于许超来说,做这样的决定再自然不过。一来,奥运会一直是许超心目中的“超级盛会”。二来,虽然还只是一名高三学生,但已有5年的赛会志愿者经验。

初中已经服务上海世博会 和齐怀远一样,许超第一次当赛会志愿者也是在上海世博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曾经“小众”的志愿者变得“大众”起来,许超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志愿者,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也要当志愿者”的种子。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当时读初二的许超鼓动同年级的几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爱博超之队”,也当起了志愿者,在学校和社区宣传世博知识。 当时,在世博会当志愿者的“小白菜”让许超和小伙伴们艳羡不已。可惜,那时世博会并不招初中生志愿者。但5月底电视上播放的一则新闻,让许超看到了希望。

新闻说,信息通信馆开展了“青少年看世博”的活动,青少年可以免排队入馆参观。“我想这个馆是不是也欢迎青少年志愿者呢?当时新闻上留了场馆的电话,新闻一播完,我就给场馆打了电话。” 经过1个多月的软磨硬泡,许超终于说服馆方让“爱博超之队”在馆内担任志愿者,专门为青少年游客服务。

“因为我们是初中生,还没拿到身份证,所以没办法办证件,每一次进园做志愿者,都是馆方买票让我们进去。”回想起这一切,许超至今觉得很有意思。 这支中学生志愿队出乎意料地受人欢迎,甚至成了信息通信馆的“明星志愿者队”。和活跃在园区内的志愿者“小白菜”相比,他们年纪更小,也更活泼,被大家亲切地唤为“小蓝”。

因为表现抢眼,他们为V IP观众提供志愿服务……短短2个月的赛会志愿服务,让许超觉得,自己仿佛变了一个人。 “这次志愿者经历对我冲击很大。当时,我们不仅会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的青少年,还会接待海外青少年,有时一对一,有时一对多。接触那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会让你的心态更开放,视野也更开阔。”

出国当志愿者还上了电视 高考结束后不久,许超报名了平昌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

那是许超第一次报名当海外赛会志愿者,竞争相当激烈,当时有1345名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最终只选了113人。 这一次平昌冬奥会的经历,用许超的话来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年平昌冬奥会被称为“史上最冷冬奥会”,据许超回忆,当时气温差不多在零下20度左右。在那么低的气温下,许超几乎天天在山上“跨夜”工作。

“当时,我被分在雪车雪橇项目当志愿者。经常凌晨1点才能坐上回宿舍的班车,晚的时候也有过凌晨2、3点才上车的,经常一上车倒头就睡,实在太累了。” 那次平昌奥运会,也是许超第一次在外过春节。

“那个春节印象太深了,也是终身难忘。大家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很神奇的是,那天早些时候,正好有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我们几个志愿者对赛事的一些看法,还录了春节快乐的祝福。没想到当我们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前的新闻时,忽然电视上就出现了我和朋友们的镜头。当时手机‘啪啪啪’一下子收到了很多消息,问我‘刚刚CCTV 5里的是你吗?’我爷爷奶奶也正好看了新闻,他们万万没想到在大年三十那天,会在电视上看到远在异乡的孙子。” 事实上,每一次赛会志愿服务,都会让许超觉得,又一扇门向他打开了。“每次服务一个不同的赛会,你就会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多一份关注与思考。”对于许超来说,当赛会志愿者让他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紧密了,“你会更关心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觉得自己可以尽一份力。你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有价值。”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