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出电影院就忍不住在心里重复一句话,有这个必要吗?说的就是新片《梅艳芳》,导演是拍过《寒战》的梁乐民,新人王丹妮出演这位“香港的女儿”,可以说是11月最被期待的华语电影,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借由被刷新的影像颗粒重新凝视堪称永恒的流行文化符号。很可惜,即便我从散见的宣传物料已经隐约感受到新人虽然达成形似,神似是不敢奢望的,看完之后的扼腕叹息,问题根本不在演员的力有未逮,她没有划水没有对付,甚至可以说很努力,但是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就是朝着“缺失”疾跑了,如果一定要用“锅”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来概括,我以为“锅”是导演、编剧的。他们将梅艳芳的精神矮化了,还自以为是用现代精神进行包装,殊不知,目前成片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核较之当年梅艳芳在世时不知道要虚弱多少。
上一次梅艳芳引起社交平台轩然大波,就是另一位资深女星的发言,伊能静评价梅艳芳这一生是抱恨离世,因为没有嫁给所爱之人,当时很多梅艳芳的歌迷就很生气,说你有什么资格去评价梅艳芳,实际上伊是以自己的价值体系评价一个她基本不能理解的梅艳芳,伊能静作为艺人站到今天,无论才华还是成就坦白说只能算中人,但是她却有一种直觉与天赋将自己粉红化,那就是所谓爱的包装。而梅艳芳恰恰相反,很多年轻的观众可能最有印象的是她在去世前四十多天的舞台身穿一生挚友刘培基设计的婚纱,说自己嫁给舞台,演唱《夕阳之歌》,也会有这个印象的输入,梅艳芳此生太可怜了,没有嫁给一个心爱的男子携手奔老。但如果像我这样的年龄,比较完整的经历过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最黄金那几年,就清楚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选择,梅艳芳当然不是那种哭哭啼啼,只满足卿卿我我的小女子。我觉得她跟张国荣真的是一种精神的雌雄分体,互相映射与渗透,男的风华绝代,女的就是惊世骇俗,在他们的努力下,香港流行文化才能够达到极致的视觉冲击、感官刺激以及自我满足的饕餮盛况,说到底他们是服务芸芸众生不甘庸常的妄念的。跟伊能静同样狭隘的就是电影的视角,表面一条线就是罗列梅艳芳一生的重大片段,这也表现得不太好,最精彩最让人为之兴奋的居然是像素粗粝的资料片,没办法本尊太强了,而隐藏的一条线就是最俗套的“灰姑娘模式”,一个市井里的小姑娘被幸运砸中成为大明星,可是内心深处还是“愿得一心人”,所以从剧本推导出来的梅艳芳蛮偶像剧的,顾影自怜,很难相信就是这样的小女子在当年的香江娱乐圈办成的几件大事,比如从梅艳芳开始,所有出专辑的歌手内卷了,拍专辑封套比录音棚录歌还重要,亮相要新要炸;也是从她开始,红馆开唱也内卷了,比数量比声量,更要比尺度,性别都不是障碍;也是从她开始,“香港的女儿”也内卷了,她当了,之后才有郑秀文杨千嬅等等。就好比说,梅艳芳的存在客观上“逼”着同行无论男女都要打起精神参加竞争,电影里倒是有一句没太大毛病,她隐退了一段时间郑秀文叶倩文王靖雯(当时的王菲)才冒出来,叶倩文在很多年接受访谈就老老实实说,因为梅艳芳不拿奖了,我才有机会啊。
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在套路一个传奇人物,编剧也变懒了,认为绝大多数成功的人就一定向往平淡生活,一定有充满遗憾的情爱伤痕,女的恨嫁,男的错失等等。但是,我以为放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里,不得不说就有少数人天生是为成功活着的,他们或许受过伤,但是让他们沉默收敛,这才要了命,梅艳芳哪怕是女人花,那也是舞台上被灯光亲吻过的大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