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邱俪华
今年跨年去哪里?去东艺看《牛天赐》!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日,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3周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邀请沪上观众在跨年时分共赏京味儿大戏《牛天赐》。该剧改编自老舍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讲述了主人公牛天赐的成长历程,从孩子的视角传递成长中的酸甜苦咸。由方旭、陈庆、崔磊编剧,方旭导演,本轮演出由任岳彬主演。
方旭在“写意舞台”讲现实故事
都说老舍的作品是在“豆汁儿”里泡大的,提起豆汁儿,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它那独特的犹如泔水的气味,而在北京,豆汁儿代表的是劳苦大众,豆汁儿里的百味人生,是生活的不同面孔。
1934年,老舍在山东济南执教的间隙写下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以幽默、带有浓厚京味儿的笔触塑造小人物形象,以北京人独有的表达方式,展现妙趣横生的故事。
作为在四合院里长大的老北京,方旭深爱着北京文化。而作为“老舍专业户”,话剧《牛天赐》是方旭自《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二妈》等作品之后,与老舍作品的第六次结缘。九年来,方旭专注解读老舍作品,将多部老舍的小说改编为舞台剧,形成了方旭特有的“京味儿”话剧风格。他称,《牛天赐》是他改编作品中最难的一部,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大的作品之一。由方旭改编的老舍话剧在保留传统京味儿气质的前提下,着眼点发生了变化,尝试在“写意舞台”上讲“现实故事”。
话剧《牛天赐》是方旭继《二马》之后再度推出“全男班”阵容。“全男班”演员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诠释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物,牛老太太、纪妈、刘妈以及妯娌、婆媳皆靠反串,尺度把握恰到好处。
除了“全男班反串”,牛天赐的多重视角以及“人偶合一”,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人偶结合”的表演方式,构建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的双重表演空间,用新颖有趣的角色分配方式——大小不同的人偶展现牛天赐从婴儿到儿童、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同的人偶代表不同阶段的人生。
“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天赐的故事,像极了我的故事!”话剧《牛天赐》讲述的是一百年前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从出生到二十岁。一名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路边,被本无后嗣的牛家收养,取名“天赐”。
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比喻:“天赐是被夹在一块铁板和一块豆腐之间生存着的,铁板是牛老太太,凡是讲究官样和规矩;豆腐是牛老者,凡是好商量,能混就混。”《牛天赐》里,被牛家收留并宠爱的牛天赐算得上好运,但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私孩子”的身份让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究不能成为牛家的主人。
牛天赐成长中的那些故事,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地方,那些酸甜苦辣共同组成了牛天赐生命中获闪光或灰暗的瞬间。整场演出中,牛天赐几乎始终在场,或作为主人公,或作为旁观者——你会想起,天赐他曾经怎样说过,或者别人对他怎样说过。这个故事值得每个中国家庭来看,“人人都是牛天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我相信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方旭看来,这部小说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