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22上海两会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伴随着“双减”实施 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很重要

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 张益维 实习生 曹思梦

今年上海两会上,教育议题一如既往备受关注。伴随着“双减”的实施,市民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如何在“双减”之下激发学生的话力?如何补充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上海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市人大代表、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伴随着“双减”的实施,人们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直面当前遇到的难题,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冯志刚指出,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其质量的好坏对学生身心都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校内课后服务存在落地经费不足,场地受限,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课内外联动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他建议,应将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纳入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调动已有公共教育资源,还应有原则地规范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应对学校予以实质性帮助,出资、购买服务等可引入学校公共教育体系。在丰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同时,激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倒逼校外优质资源的服务转型。

在引入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应尊重每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在遵循“双减“政策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富有质量的课后服务,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促进家庭与学校协同。

建合规教培机构公示机制

“双减”之后,合规教育机构只能在工作日晚上开设培训班。少数仍然希望周末为孩子补课的家长,有的到培训机构“挖”老师,给孩子一对一补课,还有的组建“地下团课”。不正规的“地下团课”带来重重问题,这些“地下团课”不仅不符合“双减”精神,更存在价格混乱、场地不合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等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监管“黑私教”?上海市人大代表田培庆建议,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并由教育机构牵头,由工商、消保委等多部门联手贯彻实施。同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并设立处罚标准,一经查实有非法团课和“黑私教”情况,对相关人员和举办方实施经济和行政上的处罚。

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合规教育机构名单公示机制,向社会公众公示合规的教培机构名单,建议公众选择正规机构上课。

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咋补

市人大代表、台盟市委研究室一级调研员林丽平在走访和调查中注意到,目前上海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较大。根据一份数据显示,缺口大约为20%左右,约2000-3000人。“双减”使问题更加凸显,社会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视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不匹配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对此,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修改1995年《关于调整本市中小学教师周任课时数标准(试行)的通知》(沪教委人(95)第40号),提高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增加体育教师数量,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教师的绩效基数是根据沪教委人(95)第40号文件确定的课时量计算的。以初中为例,根据该文件初中一周音体美课时为16,和2007年出台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的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老师,当时体育课的课时为一周两节课时。之后学校经历了三次课改,体育课时不断增加,当前的体育环境已无法与之前同日而言。

以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为例,目前小学1个班级1周体育是“4课时2操1活动1大课间”;初中是“3课时2操2活动1大课间”。据测算,该校一名体育老师一周课时少则15节多则18节,还不包括体质健康测试、中考体育、阳光联赛、校运动会等课时外工作,而体育教师的薪酬并没有因课时量的增加和体育附加内容的增多而提高。建议修改已执行了近30年的文件精神,根据当前体育教师的课程课时量重新核算其工资待遇和教师编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老师,改善体育老师的工作环境。

2、恢复高校体育师范生设置,定向培养热爱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

3、灵活机制。

通过聘请第三方教练员或招募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进入体育学院或师范体育专业深造转型,补充体育老师队伍。建议市教委灵活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或者聘请教练员,或者根据退役专业运动员意愿和实际情况,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考试,招募其进入师范院校深造1-2年,培养转型为体育教师,以补充中小学体育教育队伍。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