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 晖
晨报讯 记者昨日从市交通委获悉,《上海市停车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出炉。其中明确,到“十四五”末,上海全市小客车泊位将达到650万个,包括“沉井式”停车库试点、“出行类”停车按区域调控等一批创新举措将逐步落地。
所谓“沉井式”停车库,就是利用垂直盾构向下挖深的立体车库,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比如,普通地面停车场如果要停200辆车,需要6000平方米左右,而同样能停200辆车的“沉井式停车库”,只需要300平方米。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沉井式”停车库以及利用停车机器人AGV技术实施改造的停车库项目要达到20个。
目前,静安区广延路永和东路一带,高楼林立,小区集聚,其东侧的一片公共绿地,就是上海首个“沉井式”停车库示范项目所在地。眼下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的方案研究,该停车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地下车位达到300个。
静安区建管委交通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来的那些(停车库)都是“自走式”的,它可能在地下一层、两层。如果是“沉井式”停车库,层数会更多,占地面积更小。
针对城市空间有限,《规划》突出了停车资源分类施策。比如,保障住宅小区和医院的基本停车需求。其中,内环内新建改建小区停车位最低配比从原先的1:0.8提升到1:1,也就是至少一户一位;医院停车位配建指标,增幅近50%。
对于中心城区的办公集聚区、容积率较高的建筑体,将采取控制供给和利用价格杠杆,来适度降低“出行类”停车空间的利用,纾解周边路网压力。
此外,对于道路停车等“过程性”临时停车资源,将突破人工管理和“一刀切”模式,结合数字化转型,动态优化供需匹配。到2025年底,全市示范性智慧停车场库和智慧道路停车场数量,均要达到100个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