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
4月6日这天,李志梅决定给自己放个假。这是她作为达达快送平台的驰援骑士来上海的第14天了,之前还没休息过。
李志梅今年34岁,河南安阳人。半个多月前,她在工作群里看到消息,得知上海急缺骑手,便立刻报了名。
3月23日,她从安阳坐火车一路赶到上海。她的先生本想和她一起过来,但考虑到疫情形势比较复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犹豫之后决定还是留在家带娃——孩子今年4岁。
离上海愈近,车上的乘客也愈渐稀少起来。到上海站的时候,车厢几乎空了。这让她想起2019年自己和先生一起来上海打工时的情景,那是她第一次离家打工。当时想都没想,“直奔上海就来了。”在坐得满满当当的火车上,多的是他们那样带着大包小包和满怀憧憬的人。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年,先生做盒马骑手,她做房产销售。两人当时住在浦东三林,她喜欢这座城市以及自己日常接触的男男女女,但因为老家的事情不得不离开……
如今在上海,有百余名像她一样从全国各地闻讯而来的达达骑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为这座城市中千百户家庭解决了吃喝的大事。但这也并非一种纯粹的奉献行为,作为驰援骑士的他们会比一般骑手赚更高的日薪,因此辛勤付出既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每个人都充实而快乐地忙碌着。
有饭店免费提供盒饭
“我作为骑手先后在四个城市工作过,不同点在于,之前在其他几个城市的时候,刚去是没有疫情的,干着干着因为疫情干不了了。但这一次来上海,是知道有疫情,我仍然选择来了。我对上海的感情比较特殊,觉得自己得做点什么。”
李志梅此前是外卖骑手,主要负责送一日三餐。饭盒的分量并不重,唯一的问题是要和时间较量。现在她成为超市的“搬运工”,面对30公斤的货眉头不皱一下扛了就走。
虽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像先前那样苛刻,但为了一天内送出更多单货,也不容片刻耽搁。“我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一天再拼也只能送六七十单,但是我想想这些物资可以解决几十户家庭一段时间的吃喝,就觉得自己这次来还有点用。”
酒店的骑士团里只有她一名女性,因此只能单独住一间。公司会报销一部分费用,剩余的还得她自己贴上。因为订单多,她已经很多天没有吃过热饭了。李志梅听站长说,酒店附近有一家饭店免费给骑手们供应快餐,但骑手太多了,很多人也没有时间等。“我觉得不管能不能吃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很暖心的。”
李志梅的派送业务在张杨路方圆5公里,因此送货的时候经常跑陆家嘴一带,时常路过东方明珠。“我之前在上海的这半年,只去过一次水上乐园,还是单位组织的。”李志梅几乎没有假期,当时连东方明珠都没去过。“现在每天都能顺道看两眼,还挺开心的。”
今后打算留在上海
李志梅有自己的梦想,当她说出“梦想”两个字的时候,语气里滑过一丝犹疑,觉得这个词也许太宏大了些。“我就说说最想干什么吧,我希望有一天能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饭店。”
李志梅之前在安阳老家摆摊做过小吃生意,就开在一所大学边上,生意很是热火。后来因为疫情,学校封闭了,生意就维持不下去了。“我就觉得要做餐饮生意,还是得有自己的店面,而且得自己买下来,不然你辛辛苦苦赚的钱都是给房东打工。”
等疫情结束,李志梅打算留在上海做骑手。“上海城市特别大,人们的需求量也大。而且这里各类电商平台很多,对于骑手是有需求的,哪怕疫情结束了,只要我们想留下来,还是可以留下来。”她说自己正在和先生商量,“我想既然这次出来了,我本身也喜欢上海,索性就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能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工作,我觉得挺好的。”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与此同时,距离李志梅所在酒店的4公里左右,来自丹东的尹燕奇和李强已经到超市门口,准备开始一天的派送了。
两周前的某天,尹燕奇找到李强,“我带你去上海怎么样?”李强一口答应,“没问题。”35岁的李强和31岁的尹燕奇曾经同在丹东市一家酒店上班,疫情前,做销售的李强一个月底薪能有七八千元,再加提成,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地处偏远的丹东虽然打击并不大,但其他地方的人来不了,酒店客源就受到很大影响。这两年来,酒店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假状态,每个月只上不到10天班,拿着辽宁省丹东市城市最低标准工资,一个月1710元,“所以真的很难受的。”尹燕奇先离开了,他如今做骑手已快两年了。丹东虽然是个小城市,但人们对于外卖的需求并不低,他平均每天可以送四五十单外卖。比他年长几岁的李强求稳妥,因此坚持了两年。“总是觉得再熬一熬吧,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好了。”但几个月前,他终于咬咬牙辞职了。
这是两人第一次来上海,“我以前就在电视里看到过上海,来了之后发现上海太大了,比我想象得还要大。”李强说。尹燕奇也感叹,自己所经之处,马路都这么宽。做骑手的都有这个习惯,会尤其关注路面情况。“比我们那儿宽多了,可是一辆车都没有,要有也都是警车。你说这车要能在这么宽的马路上跑起来,那该有多爽啊!”
他们派送的覆盖范围是崮山路周围5公里,每天客户的需求量极大,但两人开始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常常走弯路。“渐渐熟悉起来以后,每天从四五十单加到六七十单,最多一天做了75单。”每天回家,两人会交流一下各自送货的心得,如果有一方发现了更便利的路径,就及时和另一方分享,他们的效率越来越高。
两人已经干了整整两周了,每天工作时间有12个小时,但他们觉得还不算太累。“像我们这种配送员是没有休息时间的,都由自己决定,上一天班算一天钱,我们的收入都是计件算的,想多挣点钱就多干点儿活,多劳多得。”李强说,这边工资比较高,自己干得还挺高兴。
他们相约等疫情过去,要结伴好好逛逛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