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家萱 袁 征
疫情期间,居家网课的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初一学生陈妍廷收到一份欣喜:她参加第四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所提交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陈妍廷的眼中,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一张获奖证书。“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日,第四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本届活动共吸引长三角地区逾600所学校、近3万名学生积极参与。尽管遭遇疫情影响,最终的面试与考察环节改由线上举行,但入围终评的260名学生依然拿出了最佳状态,用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审专家的赞许。
活动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同时,更呈现了学生们对身边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活动虽已落幕,但能够胜任未来的媒体人,或许已经在路上。
充满惊喜,综合素质全面方能赢得青睐
参与活动的学生展现出多方面能力,是评审专家之一,来自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人类学工作室的陈云霞的最大感受,也让她对当下学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陈云霞表示,这些学生在活动中不约而同呈现了共性特征和优势。例如,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抓住主题,分解、剖析,并搭建出逻辑完善、合理的研究框架,全面地搜集资料。大部分学生向评审展示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课题中,能将作品研究、生活日常、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体现了很好的综合素养。
能力全面的青少年,的确在研究方式、实践过程、工具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优势。来自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初一年级的陈妍廷,凭借“小区宠物狗排泄物处理情况的探索”作品,获得初中组个人一等奖。“我从小就对周围事情十分好奇,也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陈妍廷说:“活动做调研的时候,挺发愁调查问卷该怎么发,还担心邻居会不会接受。后来知道了问卷星这个小程序,赶紧和妈妈一起研究,设计问卷很方便,也不怕调查时被邻居拒绝!”
“我作品里的蚯蚓塔都是亲手做的,要说动手能力,妈妈还给我报了无人机操控培训班,说明我动手能力还不错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完善结果,陈妍廷“小区宠物狗排泄物处理情况的探索”作品获奖可谓水到渠成。
相比陈妍廷的“初生牛犊”,获得高中组绿色环保电子海报一等奖的言雨宸更显老练稳重。说起自己的获奖作品《绿色家园》,言雨宸说自己从小就爱画画,不过爱好绝不仅限于此。
“我喜欢心理学,也喜欢设计,在学校里还做科创课题。”就读于复兴高级中学的言雨宸,视野俨然已超越校园,自信探索着更广的世界。问及她的未来专业方向,言雨宸的回答是“医学,或者设计。”“女儿小时候在书法比赛中得过奖,因为个子高,初中时期还是校篮球队的队员。”言雨宸爸爸在一旁补充道,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获得小学团队一等奖的曹王翊、刘心易、程米乐则是小组分工合作的优秀代表。三名学生均来自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了拍摄“代代相传 年年‘糕’升——金山廊下莲湘糕”这一城市文化主题,孩子们按照摄影、摄像、剪辑、脚本设计等进行了分工。“我们喜欢吃,喜欢探索,莲湘糕是金山的特产,我们当然要关注啦。”
如果说,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已成共识,那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已经是借助着这股合力,在“快马加鞭自奋蹄了”。
展望明天,“创新”“感知”“解决”三力齐发
新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质早已超出了以往有关教育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教育的某一个切面,更是一个“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社会系统问题。
“源于情景,融于过程,合于育人”,是评审专家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勇对此次活动的十二字评价。赵志勇负责评审电子海报设计作品,他认为,这类创作同样是一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有效迁移的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激发激活青少年创造力。本次电子海报作品多运用形象思维,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和媒介语言,体现出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特点。学生在面谈环节能积极表达海报作品的创意思维和创作过程,呈现个人或团队对生活、自然和社会问题的主动思考,也展现出良好的审美能力。
陈云霞告诉记者,未来媒体人项目旨在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就目前学生的表现来说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
首先,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切科学研究都是源于生活,对生活中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从思维习惯上和行为习惯上引导,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尤其体现在研究过程中的主题分析和逻辑框架搭建上。基于此,也需要孩子们平时能多关心、关注现实生活及国家政策。
其次,此次活动的几个主题内容虽然集中,但也较为开放。因此,孩子们平时可以多留意国内外资料的搜集,尽量做到对研究主题的前沿有初步了解。这对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养成开放的态度和方法有帮助。同时,也希望孩子们针对某一课题能做到专与博的结合,既能深挖材料,也能拓展知识面,从多视角、多学科角度思考。
赵志勇也认为,本届活动对未来媒体人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对创新能力、感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提升中。其中,创新能力的建构离不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社会教育项目的设定更应积极构建探索与创造、推理与反思、沟通与记录、连接与拓展的素养养成系统,引导青少年深度思考,建立责任担当和家国认同。
求真务实,媒体和教育探索融合新方向
近年来,在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双减”政策背景下,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作为主办方的新闻晨报整合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在市教委及团市委、市绿容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学术支持下,不断挖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与深度。作为联合主办方,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也在选题设置、专家评审方面全程参与活动。
自2020年开始,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探索出了媒体和教育融合的新方向,开启“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计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正把社会资源应用于学生的能力提升,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呈现,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新一轮关于教育者责任的思考中,创意实践和创新教育共同构成对未来教育至关重要的知识图景。对此赵志勇建议,创意实践面向学生的未来,社会、校园、家庭皆有责任扩大青少年跨媒介学习的空间,应当帮助他们在变化的世界中塑造未来,促使他们在主动往复的思考行动中构想未来。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展现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活跃和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培育媒体素养,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学会做人、做事、探究和创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