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大剧院全新打造,带领观众打通原著“彩蛋关”

8月,共赴单雯张军的《牡丹亭》之约

图片/演出方提供 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 邱俪华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著作《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盛演不衰的经典戏码,如今这部诞生于四百多年前的传奇即将迎来当代创作者的最新演绎,“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8月10日至14日将于上海大剧院世界首演。该版《牡丹亭》不是一台传统折子戏的寻常串演,而是一次对汤翁原著独具特色的“解码”,由剧作家罗周编剧、舞台剧导演马俊丰执导,昆曲名家单雯、张军分别出演杜丽娘和柳梦梅,崭新呈现以“至情”冲破“生死梦中”循环的动人故事。

据悉,这台全新制作的昆曲大戏昨天在上海大剧院官方平台等渠道正式开票。

东方舞台美学的最新尝试

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成书,是杜丽娘于梦中生情继而病死还魂,和梦中的书生柳梦梅人鬼相恋,终于起死回生缔结姻缘的故事,代表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位列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的巅峰之作。《牡丹亭》从诞生之初便受到昆曲界广泛的喜爱,绵延至今是各大昆曲剧团的保留剧目,有着众多版本,在当代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

上海大剧院成立二十多年来,大江南北、名家新秀等不同阵容的众多“牡丹”在此先后绽放,十七位“国宝级”艺术家联袂的大师版《牡丹亭》更是轰动一时,如今即将推出首台打上大剧院版标签的昆曲《牡丹亭》。对此,总经理张笑丁说:“上海大剧院一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形式。提炼传统内核衔接当代呈现,让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再次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这在昆曲《浮生六记》的广受好评中得到印证,也是大剧院创制中心今年重点打造的‘东方舞台美学’品牌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最新的尝试就从昆曲《牡丹亭》开始。”

根据最新防疫要求,剧院按50%限流开放,“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首轮演出5场,当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境之外再度相会之际,也意味着久违的日常观演生活和所有人“重逢”。

“头号玩家”的“至情”演绎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融合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有关故事写成,一共五十五出。时下流行故事有头有尾的《牡丹亭》串折演出大多出自原著里的《闺塾》《惊梦》《寻梦》《写真》《闹殇》《冥判》《拾画》《玩真》《幽媾》《冥誓》《回生》,基本囊括前三十五出的主干情节,当代标榜全本的演出,也做不到对原著一字不改,大多需要连续两至三个晚上可以完成演出。

剧作家罗周多年来面对《牡丹亭》,思考的主要是:回到原著,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破解“《牡丹亭》密码”。其关键点在于两个“梦”,一是杜丽娘之梦,见原著《惊梦》;二是柳梦梅之梦,见原著《言怀》。在罗周看来,第二出《言怀》柳梦梅之梦跨越了七出戏,在第十出《惊梦》里与杜丽娘之梦合二为一,汤显祖在此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戏剧结构,涉及到时间线的剪断重组与封闭循环这两个极具现代性的叙述方式。

“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邀请罗周担任编剧,将基于原著的这番创新创造搬上昆曲舞台,以杜丽娘“起死回生”为主体,其中原著《言怀》《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为主,《惊梦》《寻梦》等名折名曲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所有新写念白曲文均是化用原著,称得上“无一字无来历”,这依赖于罗周对原著的深刻领悟和传奇创作的深厚功底。

继昆曲《浮生六记》后,舞台剧导演马俊丰再度和罗周合作,他以“听到后心里在放礼花”形容对编剧创新解读的称赞和认可,马俊丰说:“罗周挖出了原著中的彩蛋关,而这本就隐藏在汤显祖的笔下,对熟悉《牡丹亭》的演员而言都未必能够发现。这次受到上海大剧院的邀约,主创们组成‘头号玩家’,一起带领当代观众打通彩蛋关。”

在马俊丰看来,罗周的剧本完美契合汤显祖原著的题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首要把握住“至情”,再将剧本中蕴藏的戏剧时态过去与现在、情节时空梦境与现实以及二者之间的纠葛,人鬼身份认同等通过导演二度创作,在昆曲舞台上呈现,“借用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的名字‘高峰体验’,希望这版《牡丹亭》能够集中在一晚三小时内,带给剧场超越时空、超越过往的满足与体验。”

单雯和张军的首度携手

“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打破剧团壁垒,两位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来自江苏南京的昆曲闺门旦演员单雯和来自上海的昆曲小生演员张军,将在该戏中首度携手合作,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浮生六记》《春江花月夜》均由上海大剧院制作或参与出品。

《牡丹亭》是众多昆曲演员心中的难以割舍的经典,单雯凭借《牡丹亭》和所饰演的杜丽娘,一举摘得中国第二十九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名列榜首,张军主演过多个版本《牡丹亭》和柳梦梅,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更是驻演超过十年,对于参与大剧院这版《牡丹亭》,二人均表示十分兴奋,但作为一部全新制作,又和各自演过的版本大相径庭,需要深入合作。

江南名丑、“梅花奖”得主李鸿良饰演石道姑。弘扬“京昆不分家”的梨园传统,上海京剧院的大武生奚中路跨刀出演其中的大花神,将为这个过往多由旦角应工的人物赋予庄严雅正的气质,京剧老生演员蓝天受邀饰演陈最良。

上海大剧院最新制作的昆曲《牡丹亭》不仅在演员阵容上具有看点,也拥有一众拥有实力的主创队伍。台湾知名戏剧制作人林恺领衔制作,昆曲作曲家、“文华奖”得主孙建安作曲,“金曲奖”得主李哲艺编曲,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赖宣吾担任服装设计,在昆曲《浮生六记》之后再度携手。国内舞台剧“大咖级”人物,“文华奖”“金狮奖”“荷花奖”最佳舞台设计等得主刘科栋担任舞美设计,“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奖”等得主邢辛担任灯光设计,共同为《牡丹亭》的瑰丽呈现保驾护航。受疫情影响,主创、主演将创排交流搬到云上,部分设计均已定稿交付制作。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