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今天开幕

去上海博物馆,看希腊的海

阿提卡红绘带盖盒 公元前470-前460年
耳环一对 约公元前375-前325年
《在一条封闭的路线面前,撤退是无望的》系列作品 2021-2022年
《静谧海底》布面油画(水下彩绘) 2001年
《塞壬—奥德修斯》油画 1980年
《骑海豚的青年》青铜 公元前475-450年
《比雷埃夫斯》油画1934年 图片/主办方提供 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 詹 皓

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共同举办的“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今天起至10月9日举办。这是上海博物馆自7月1日恢复开放后的首个国际合作展览,作为“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展览在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和中远海运集团的共同支持下,数十件来自希腊20多家机构的艺术品,冲破疫情阻隔,顺利抵达上海博物馆。

展览分为“古希腊艺术中的海洋”“现当代希腊艺术中的海洋”两大板块,共展出5件古希腊文物(全息投影)与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通过展览,我们可以加深对希腊这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了解,加强对于海洋文明的解读和欣赏,并进行跨文化的对照、理解和交流。

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拥有一万三千余公里的悠长海岸线,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艺术,就孕育自这条独特的海岸线。展览名称“塔拉萨”(Thalassa)是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也是希腊人生活及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上海博物馆曾举办特展“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展示了两件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文物——科拉雕像和舞乐图瓶画器盖。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的子仲姜盘、《清江行旅图》也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交流展出,同样收获了希腊民众的喜爱。此后,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在2019年年底展开合作策划,决定再将一批文物和展品带到上海,举办一次希腊文化艺术展,却因受疫情影响而一再延期,直至今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促成了此次展览的举办。

原本展览中包括12件古希腊文物,但是受疫情影响,主办方将其调整为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让5件文物以虚拟呈现方式参展,其中包括雅典卫城博物馆所藏青铜雕像《骑海豚的青年》、马格尼西亚古物局/沃洛斯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以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所藏青铜雕像《波塞冬像》和阿提卡红绘带盖盒。为弥补原定展品未能赴上博现场展出的遗憾,上海博物馆将12件古代文物和2件现当代艺术品图像悉数收入同名展览图录。

本次展览有几个特点,一是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虽然都以海洋为题材,但作品体裁跨度很大,除了有受到欧洲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影响的油画作品,更有大量摄影、影像、陶瓷雕塑、釉面瓷砖、丝绸装置、灯箱装置作品,显示了现当代希腊艺术的多样性。

而跨文化的对话,也在本次展览的诸多展品中得以进行。比如两件全息投影呈现的古希腊青铜雕像《骑海豚的青年》和《波塞冬像》,内容都来自于神话传说,跟中国古代青铜器相比,具有故事性和写实性等特点。

一件创作于1980年的大尺幅油画《塞壬—奥德修斯》,整体构图明显受到大英博物馆藏的一件古代陶瓶影响,其船身上的红色,带有希腊陶器的红绘风格,船头的眼睛装饰,也是古希腊陶器上的常见元素。画中重复出现的人物和帽子,是用标准化的人物塑造,呈现了消费时代的意识形态,艺术家用极具启发性的方式,致敬了从古代到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

展览中两件陶瓷雕塑,除了传统的黏土、釉料外,还使用了搪瓷漆、铅和人造玻璃等材质,跟中国古今陶瓷的表现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更扩大了材质语言的表现性。

两幅表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大型油画也有故事。作品均创作于1930年代,描绘了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景色和人物,两幅作品分别受到了欧洲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绘画风格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潜水画家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创作的油画《静谧海底》和《圣海蒂诺斯》。艺术家从30多岁到80岁之间,花了数百小时呆在海底,用不溶于水的颜料,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他曾说道:“不知道是我选择了大海,还是大海选择了我,我只知道,当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它时,我就觉得日子过得毫无意义。”

展览中,还有一件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新风景(不安的海,晴空)》。艺术家莱莫斯与一群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设计,通过艺术家拍摄的希腊风景照以及大量的绘画作品来训练人工智能,使其能成功将图画转化为新的风景图像。这件作品是一次与传统海景画的全新对话,也是对地球、海洋景观以及未来的诗意反省。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