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新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举办

来看看青年艺术家对未来的思考

图片/主办方提供 制图/潘文健

晨报记者 徐 颖

一场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让人重新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即日起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对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将举办至8月31日。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自2004年创立了“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历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所展出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思考深度,凸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

据介绍,本次展览通过向社会公开征稿以及提名推荐的方式征集作品,最终由专家评委评选出了在立意、表达和价值取向上都与本次主题相符的共计18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作品形式涵盖绘画、装置、影像、行为表演等。

本届展览以“改造未来”为主题,关注当下人类的共同处境。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表示,本届青年美展所展出的艺术作品,并不强调作品的“最新”,而是更注重作品的价值、活力及实验性。她表示,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几大非常明显的趋势。

例如展览中“艺术与科技“这一主题,艺术家们在这方面语言的运用上已经非常成熟了。武子扬的《生态互联系统》、郭城的《风的验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在思考艺术与科技的问题,而是借用艺术与科技的联姻思考和呈现更为复杂的A I智能的边界、媒体社会的真相等课题。

也有一些艺术家在关注虚拟与现实这个主题,元宇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艺术家们保持着清醒的思考。元宇宙时代真的是我们新的欢乐时代吗?“元宇宙”真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乐园吗?艺术家蔡宇潇在作品中使用动画这一语言,编织了一个元宇宙中的大洪水故事来反思元宇宙引申的诸多问题。

何诚昊、詹硕宇、麻淞滔、叶冠云团队制作的《言++》作品,关注网络时代的语言问题,讨论随着这些语言的出现和变化所发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改变,并且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邀请观众参与其中。

艺术家卓莹则以天马行空的定格动画的形式,把现实和虚拟、生活和想象这些关系视觉化。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条主线是关注人与环境的课题,比如龙盼和童文敏关注生态和环境的问题。童文敏曾去到福岛,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环境污染的思考。艺术家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去讲述,通过这种诗意的呈现方式,观众最初观看作品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但当你开始理解作品,你会发现作品是在诠释非常残酷的现实。

女艺术家夏晶心的作品《365》,对玻璃窗上一个10厘米半径的圆形所限定的天空进行了365天的记录,以此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展览中还有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是关于身份意识的探讨,比如谭婧的作品《阿雄出走了》,她祖父母一代是泰国华侨,20世纪50年代回到国内,作品讨论的是一种身份的漂移。杨迪的作品《安全词》这一作品来源于他自己在德国的经历,舒楚天的《咸嘉新村》系列摄影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一种影像编织。谭静的作品是关于她对自己祖辈和家族的一个记忆历史,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作为女性的思考。

曹澍的作品《异地牢结》在探讨一个历史事件,在这个历史事件里也讨论了文化交流的问题。此外,还有关于未来的想象,在袁可如和潘子申的作品中被诠释得唯美又充满神秘感。作品结合了科幻小说、星际旅行的想象元素,既有对当下现实的关联,也对未来人类的方向充满忐忑又满怀期待。

在曾玉兰馆长看来,这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们的视野非常全球化,同时又具有在地性,他们关注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作的讨论和思考,非常契合“改造未来”这个展览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还在展厅中设置了一块公共区域,观众可以找找哪一件作品让你有所触动,哪件作品让你生发出对未来的想象——主办方希望为观众提供一个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