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妍斐
寒潮天气影响下,长江沿线不少地区都迎来初雪。上海昨日白天也见到了“头皮雪”,西部和北部甚至能看到明显的雪花,朋友圈也被初雪刷屏了。
气象部门表示,对上海来讲,今年的初雪来得有点早,常年平均初雪日是1月9日,最早出现在2009年11月19日。
昨日上海降水相态比较复杂,冰粒、霰、雨夹雪都出现了。上午雨水暂歇,午后受云雨区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又出现了雨雪天气。气温从前日夜里起下跌,徐家汇站白天气温维持在3℃-5℃,呼呼的北风,加上雨水的助阵,湿冷更甚。
昨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持续处于下降中。随着云雨区东移,昨日夜里阴有时有小雨或小雨夹雪。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昨日预报,今日天气与昨日类似,阴有时有小雨或小雨夹雪,风力较今天有所减小,偏北风4-5级,沿江沿海地区阵风有6级;相对湿度95%-70%,气温在3℃-7℃,郊区明晨气温会更低些,在0℃-2℃。
未来一周,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本市多阴雨天气,其中周五至周六,受短波槽影响,有一次小雨天气过程。气温逐日回升,预计周后期气温又将回升至两位数。
至于是否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还得看本周双休日的平均气温,毕竟气象意义上的入冬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其首日为入冬日”。
三种固态降水 分得清吗
雪、冰粒和霰这三种在冬季,出现的固态降水,大家都分清楚了吗?其实这三种中雪容易识别,冰粒和霰容易混淆。
据气象部门科普,霰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雪子”“雪珠”。一般生成自混合云中,为冰晶和过冷水滴的混合体,冻结的冰晶和水滴间有较多的气泡。
因此霰通常为白色不透明球形,直径在2-5毫米,质地松脆,着地后反跳变破碎。
冰粒是由于雪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温度稍高的空气层,部分或全部雪花融化成水滴,又遇冷重新冻结再降至地面。通常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近球状的固态降水,颗粒直径<5毫米,质硬,着硬地后反弹,有清脆声,有时着地破碎会只剩冰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