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汉服、中式短衫,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带着浓浓的中国风出现在“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活动现场。
他们被称为古籍修复师,如医生治病一般,让“千疮百孔”的古书重获新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是“古籍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古籍修复已30年有余。她说,从事古籍修复不仅要有多学科知识,更要耐得住寂寞,一套工具,一本古籍,往往一修就是一天。
令她欣慰的是,弟子中有了“90后”“95后”的年轻身影。活动中,在两代传承人的指导下,晨报小记者体验了古籍修复中的装帧环节,整理书叶、制作纸钉、上浆、穿线、上签条、题字……看似简单的手工操作,也需要眼到、手到、心到。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此,唯有热爱。
本次活动由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与万代南梦宫(中国)联合主办。
修成那份坚守
晨报小记者 于漪湉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七年级)
一个深秋的周末,我踏进了上图东馆五楼,参加“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体验活动。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张品芳老师和王晨敏老师的带领下,与“古籍修复技艺”来了场近距离接触。
“同学们,今天我们会体验古籍修复中的装帧环节。”我们一入座,王晨敏老师就开始演示。“首先,我们需要做两个纸钉备用。然后,把每叶纸对折。”一个个简单的步骤,要求的是处处耐心,比如折完书叶后一定要用竹刮板在纸上“八”字形地往外刮,保证书叶书口顺贴。
然而,到了针线装帧这一步,光是耐心似乎也不够了。“先用搓好的纸钉穿孔眼,捆结实,再敲平……”那看似井井有条的演示,到我上手时就变得手忙脚乱。“同学,我来给你再示范一下吧。”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从耳边传来,原来是张品芳老师。只见她用手拿起线,熟练地从第二个孔穿过去,穿回来,绕一圈。“就像这样,继续绕就可以了。”最后一步时,我又绕错了线,张老师继续不厌其烦地教我。望着她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我想也许这就是日复一日练就的巧手与耐心。
略显笨拙地装帧完一本册子,我不禁感到丝丝累意,也不由心生疑惑:古籍修复师每天周而复始地修复,他们是怎么坚持的?张老师告诉我们,那时候能够接触到古籍修复的机会很少,但她从认定这个行业开始,慢慢从学习中找到了热爱,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敬畏,找到了工作的意义,这些都让她坚守到现在。“我已经把古籍修复当作我的人生事业,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我会继续坚守下去,坚守古籍修复一辈子!”
张老师温婉平静的眉眼间透出的坚定,宛若一道光芒深深照进了我的心,打动着我。是啊,这一拆一装、一刻一拓的手艺下,并非暗藏什么玄机,而是一代代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热爱和坚守,他们坚守着这份技艺,坚守着古书,也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那一刻,我读懂了匠心精神,读懂了传承。
记者点评:鲜活的人物描写和对话描写,把读者一下带到了现场。整篇文章逻辑清晰顺滑,一气呵成,体现了晨报学记者团2022年度“优秀小记者”的不俗功力。
古籍修复里的工匠精神
晨报小记者 蔡子欣
(上海市鲁迅初级中学 六年级)
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本古籍经历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岁月,有些满是虫蛀、灰尘的痕迹,封皮破旧不堪,书叶上还有灰黑色的虫卵。如何让这样的书穿越岁月,恢复如初,这就是古籍修复师的工作。
上周六,我参加了“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活动,上海图书馆的两代古籍修复师集体亮相。
身着一身旗袍的张品芳老师,是古籍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古籍修复已33年了。她告诉我们,做这份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制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封面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籍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配纸、制浆糊、补洞、装订……古籍修复师需要极大的耐心,一点点修补,有时一天只能修复一叶古籍。
曾有人问她:“外行人不会仔细观察这些历史文献,如此细致地修复它们又是何必呢?”对此,张品芳老师很自然地回应道:“古籍修复必须‘整旧如旧’,绝对掺不得一点水分。”
有小记者提问张老师,是什么让她耐住寂寞、默默无闻地坚守这么多年?张老师坦言,从业30年间,从学习到积累再到喜欢并坚持,也是有着一个转变的过程。当自己意识到这份工作是对民族文献的保护,是对人类历史记忆、思想智慧、知识体系和精神财富的延续,这份职业带来的责任感和崇高感,让她对古籍修复的工作更有敬畏之情。正是这些感悟,让她坚守到现在,并且想一直坚守下去,坚守一辈子,因为古籍修复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听罢张老师的一番话,我不禁肃然起敬。带着对古籍修复师的崇敬之心,我们跟随着第四代传承人王晨敏老师,体验了古籍装帧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我更能感受到古籍修复师的不易。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古籍修复师们甘心寂寞,无闻于世,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与时间赛跑,“抢救”濒临灭毁的古书,真正是择一事,终一生,以虔敬之心守护文明瑰宝。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选择聚焦古籍修复师,进而从他们身上看到工匠精神,不错的角度。从文章可以看出,采访前所做的功课派上了用场,如果能够融入一些现场的人物描写和动作描写,就更好了。
有一种甜
晨报小记者 姜懿宸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七年级)
有一种甜,它不像蜂蜜一般入口便能尝到,而是像一杯茶一般,入口是苦,回味却是甘甜。古籍修复就是如此。
这一天,我作为小记者参加了“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在体验古籍装帧环节,我深深体会到了古籍修复的不容易,仅仅是搓纸钉这一个步骤,我就失败了许多次。这时,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张品芳老师来到我的身边,温柔耐心地教我。只见她的手轻拢慢捻,很快,一个纸钉就完美出现了。我照着她的样子,也捏出了一个纸钉。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我感到制作一本书虽然有趣,但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得精确,反反复复很多遍才能达到效果,有些枯燥。比如在内页对折时,我们需要用竹板不断刮平对折出的双层纸张,直到纸张薄得仿佛是一层纸才行。我几乎在一张纸上就刮了几十次。
终于,在和张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亲手制作的第一本线装书完成了。我体会到一种跨过困难、枯燥之后的甜。
在采访环节,有小记者问道:“对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是否曾经感到烦躁?工作久了又会不会感到无聊呢?”张老师非常坚定地回答我们,她从业30多年来,几乎从来没有感到枯燥无聊,恰恰相反,工作时她总是抱着享受的心态,她也很喜欢安静的感觉,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她还说,每当她看到自己修复了一件文物,她就充满了自豪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喜悦与成就感,肯定比我刚刚体会到的甜,还要深长。
采访过程中,不仅是张品芳老师,还有其他年轻的传承人们,说起技艺相关的知识,都如数家珍,眼里闪着的光。我明白,他们品尝到了热爱与坚持带来的那种甜。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用这个题材,尝试了一次往年的中考作文,挺有价值的一次练笔。请你继续思考,在行文时,如何紧扣主题来展开,并在文末点题。老师做了一些修改,但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缝补历史的切口
晨报小记者 许诺
(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 六年级)
人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但是,古籍又是那么脆弱,虫咬、鼠啮、蚁蚀,甚至潮湿、日晒都会对它们造成巨大伤害。那么,受损的古籍,又是怎么被修复的?
上周末,我参与了上图的古籍修复采访活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老师慢慢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有小记者问道:“修复古籍的时候,有些字模糊不清,如何推断出缺失的字到底是什么呢?”张老师说,“古籍修复都是有标准的,不能随意添字补字,这样会影响古籍整理研究者对于版本的研究、文献的研究、判断的年代。”我了解到,古籍修复的要求就是“整旧如旧”。如果说,书籍记载着历史,那破损的古籍就宛如历史的切口,而古籍修复师所做的就是:如实呈现,如实缝补,不添一字,不减一字。
通过张老师的介绍,我还了解到,如今的古籍修复会运用现代设备来分析纸张构成等方方面面,然后根据科学分析遴选合适的纸张,需与待修的古籍纸张、材质、颜色、纹理相仿。原来,对于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来说,不仅要沉得下心、审美在线,还要有一定的信息研判能力,更要懂科学。
古籍修复,是手艺,是艺术,也是科学。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无声较量,如果没有古籍修复师,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就会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破碎、消失。让古籍与它承载的历史更慢消散,才能让千百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在体验采访后,把古籍修复比作“缝补历史的切口”,是很好的总结和提炼。文章虽短,但抓住了这门技艺的核心所在——“整旧如旧”是传承,运用现代设备是创新,让读者对古籍修复技艺有了一定的认知。
穿越古今,唤醒文化的记忆
晨报小记者 罗剑辰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六年级)
在上海图书馆,有一群尽心尽责的古籍修复师。他们中,有坚守30多年的“老法师”,有高学历入行的“90后”“95后”。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古籍修复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集体出现在“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活动现场。
在各位古籍修复师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品芳老师。她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从事古籍修复行业已有30多年了。
一身古典旗袍,一头齐整刘海,眼前的张老师站在那里,就透着一股沉静与平和。张老师告诉我们,古籍修复需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坐在桌前,丢弃所有的杂念,专注在一叶书上。被损坏的古籍,书叶极为脆弱,可能轻轻的一个呼吸,一个笔画就被吹跑。这时,要戴上口罩,屏息静气,旁边任何人也不能走动。
当被问及是否会为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而感到枯燥时,张老师说:“我一点都不感觉到无聊。当我坐下来,面对这些古籍的时候,脑海里想的就是怎么把它修复好,反而会觉得时间很快,怎么一下子一个上午就没有了。”
我不得不在心里暗暗佩服。就在刚才,我们体验了古籍修复中的装帧步骤。桌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小到一个穿针器,大到一块压铁,琳琅满目,让我无从下手。简单的纸钉,我怎么也搓不起来,只得求助于一旁的老师。好不容易坚持到最后用线缝合装订的步骤,我居然一会儿把线缠成一团,一会儿又穿错孔。真是无法想象,每天在桌前一成不变地做着修复工作,是什么样的!
“这个行业并不热门,请问您是如何在科技时代坚守这门技艺的?”面对这个问题,张老师若有所思后回答:“现代科技已经融入到古籍修复当中,我们会运用到很多现代科技和检测设备。”
张老师接着说:“时光飞逝,回望过去,我刚学习这门技艺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踏进这个行业以后,慢慢地在学习过程中对它有了感情,这让我坚持了下来。我感觉自己在保护一种崇高的技艺,慢慢就有了那种敬畏感。”
我看着身边一位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心想,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古籍修复师,我们才能在古籍中穿越古今,唤起文化的遥远记忆。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抓住了张品芳老师的采访部分,通过和自己体验的对比,突出了古籍修复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的坚守源于心中的那份“敬畏感”。开头和结尾老师做了修改,请体会下为什么这么改更好。
第一次体验“非遗”
晨报小记者 陈逸霖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六年级)
步入上海图书馆东馆,顿觉有淡雅书香扑面而来。今天,我来此参加“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活动,体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跟随老师进入活动教室,一排排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装帧用的工具,有小麦粉做的浆糊(我尝了下,有点糯糯的)、竹刮板、两张薄如蝉翼的皮纸、压铁、湿巾纸等。
现场两位嘉宾老师也是“重量级”。身穿旗袍的张品芳老师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也是古籍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她给我的感觉非常典雅、端庄;另一位主讲王晨敏老师,是此项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只见他身穿中式短衫,十足的先生味。
在体验装帧环节中,最难的要数把皮纸搓成一个空心的长钉。每次搓它,它都像跟我作对一样,怎么搓也搓不成,总是堆在一起。我有点气馁,张品芳老师快速走到我身边,用湿巾纸擦了擦手指,轻柔地慢慢地一撮,成功了,和蔼地递给我。
在穿针过程中,我一闪念,掉了链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只能求助老师。原来看似简单的操作,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我选了藏青色的封面,橙色的线,张品芳老师说:“这两种颜色搭在一起撞色了,很特别。”我捧着做好的书籍成品,左看看,右看看,真的很像艺术品。
之后的采访环节,我了解到古籍修复过程中,要秉承对历史文化、文献的求真、求实。张品芳老师说:“现在的古籍修复要做很多研究,如检测纸张的拉力、强度、纤维、材质等,并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修复。”所以,古籍修复是一种研究性的工作,它要懂很多专业知识,对古籍修复师自身的文化底蕴、素质修养有很高的要求。
今天,在两代古籍修复师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平和、沉静、认真和追求卓越。十多年前,古籍修复师在全国只有不到百名,随着媒体宣传和社会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我们这一代也负有责任,加入并守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更好地保留与传承。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的可贵之处,是在采访中打开了五感进行感受——闻到了书香,尝了尝用小麦粉做的浆糊,观察到了两位传承人的衣着,这些都是很好的细节描写。体验环节中,和张老师的几处互动,也写得特别好!改文删去了一些繁冗的赘述,为的是主题集中。
新闻晨报学生记者团是新闻晨报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打造的面向本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赋能平台。我们旨在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积蓄积极能量,在情境中学习,在经历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