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周到SH/STYLE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圣诞的装饰还未撤去 具象的年味已经来了




1.陕西南路弄堂口,一串胖嘟嘟的香肠
2.香肠主人家的公共灶批间
3.店面是一个个小小的窗口

在魔都,年味可能显得更为抽象些。

它可能是常去的大卖场转换了歌单,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响起时。可能是视觉上的红色,或者街上人们的状态。

告别2022后,我们试图在闹市区的街头,寻找到一些新年元素。竟然还是让我们找到了。

扫街的那天是1月4日,襄阳南路上的人不算多。

2个多月前我们采访的五金店都在清仓中,因为动迁或是房租到期。

但通达百货的人气还不错。说是百货店,其实就是个小门面的杂货店。

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福字、兔子门贴,门口支着的小凳子上摆着老式小挂历和红包袋。

老板娘招呼着两位正在挑选新年装饰品的阿姨,一边对我们说:“过年嘛,一年一度,要个喜庆意思。”

店里的消费者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他们习惯了在路边看到什么买什么,而不是打开手机。

“年纪大的人毕竟有传统老思想嘛。不像年轻人天天都过年似的。”老板娘说出了客群的心理。

在老板娘看来,少了爆竹烟花的烘托,年味也稍稍逊色一些。“过年就不大热情了”。连带着她每年腊月的生意,也不及以往。

渐渐地,她的货品种类也少了,原先会卖的生肖挂件、中国结都不进了。

但剩下的福字、红包、挂历,还是很好销,每年年前都能卖完。

毕竟是小物件,单价都很便宜。一对小号兔子贴纸4元,一本写着百科知识的小挂历5元。

习惯了挂上新年日历的中老年人,沿袭着旧俗,还是会一年买上一本。

采访这天已经卖得只剩两本了,王庆国(化名)想买本更大开面的,可惜已经没了货。

“(大点)看上去适宜,老清爽的。”来晚了的王庆国,退而求其次买了本小的。

这时,蔡卫(化名)在店门口一本本翻看红包上的字,最后他选择了简简单单“新年快乐”四个字的封面,一包6只,5元。

“此地最便宜,我跑了好几家了。”蔡卫有不少红包要包,包给家里第三代。

我们问他尺寸多少。

“总归一千块铜钿。”

“开销哈大嘛。”我们惊叹道。

虽然一包红包下去,一个月退休工资可能就没了。但毕竟带出去的是祝福好意,他笑笑:“一年一趟嘛。”

一只红包袋都要精挑细选到最实惠的蔡爷爷,包起红包来却不手软。

希望收到红包的孩子们,都能新年快乐!

陕西南路狭窄的弄堂口,一串胖嘟嘟的香肠挂在杆子上。

是一夜之间挂起来的,保安前一天上班还没看到,1月4日这天来上班,它已经出现了。

保安有点微词:不好挂在上面的,会影响人走路。主人其实已经很识相地把它紧紧贴住墙壁,尽量不让它悬垂在路人头上。

根据我们去年的调查,这股热热闹闹的腊肠过年味其实并不属于上海本土特色,是在十年前,才慢慢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上海菜场里的年货担当的。

和调查相一致,主人并不是上海人。

据保安介绍,他们就租住在香肠所挂位置的附近。

大门开着,左手边是公用的灶台。屋内,晦暗不明。分隔成几间屋子,锁着门。天井里,挂着一套环卫的工作服。

我们叫了几声,不见人回答,退出屋外,遇到一位对弄堂事情了如指掌的阿姨。

“他们在这里附近工作,老公是环卫工人,老婆也早上出去工作,他们都要下午5、6点才回来。”

以房子的大小和环境来说,房租应该要低到尘埃里,但在这个地段,3000元逃不了。

“没办法,阿拉这里是黄金地段。”

阿姨并不知道香肠的主人今年是不是能回家过年。

但这串香肠所透露的,是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在逼仄的环境中,在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下,也还是要把过年食物准备好的心态。

嘉善路上一个弄堂口所悬挂的鳗鲞密度,震惊到了我们。

老板娘丢来一个“孩子们没见过世面”的眼神,她说:“今年已经少多了,才150条,往年都要四五百条。”

她家的店面,只在墙上挖了一个窗口,但探头望去,大有乾坤。

除了鳗鲞,还有风鸭、风鹅悬挂在屋梁上,腊鸭胗、腊门腔串成一串“珠帘”挂在门面上做装饰。

虽然老板娘并不是宁波人,但“做生意嘛”,看到上海人过年要吃鳗鲞,她就学了这门手艺。

做生意的活络在他们夫妻身上显而易见,这家没有名字的店之前是一家修车行,而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过年食材博物馆。

每到冬至过后,老板娘会在朋友圈里发出制作鳗鲞的视频,老顾客们就会一个个接龙找她订。

今年找的人明显变少,他们给她打招呼:“我不敢出来了。”

不过叫“阳阳”的还是来了,订的鳗鲞要460元。

宋老二的更贵,550元。记得早点拿回家哦。

离开鳗鲞店,抬眼就能看到斜对面一家挂满新年挂件的小店,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

这家叫“上海虹山综合商场”的小店,平时卖一些日用小杂货。

店左边是咖啡馆,右边是肉店,很符合这条街的调性。

咖啡馆门口圣诞的装饰还未撤去,肉店的腊肠已挂起,很符合魔都的调性。

夹在中间的杂货店老板姓孙,正坐在店门口孵太阳、茄山河。

12月底,老板就已经把店门口重新装饰了一番,年味颇足。店内飘出新年限定歌曲,卓依婷的《大地回春满庭芳》。

“这灯笼一挂,音乐一放,年味就出来了。听得心情也舒服了。”

孙老板特意把挂件挂在卷帘门之外。还选择了几款门贴,贴在一块白板上,方便顾客看样。

为此,他每天晚上还要把挂件一件件取下放回店里,第二天一早再一件件挂出。这个仪式性的动作,在过年前要做上一个多月。

虹山综合商场开在嘉善路、永康路的路口,附近住着不少外国人。

不同的客群有不同的喜好,老外最喜欢的是鞭炮挂件,老年人喜欢买“福”字贴纸,年轻人喜欢各式各样的年味挂件。

“挂在家里,过年的气氛就来了。”根据往年的经验,新年限定货品都能在春节前售罄。

虽然由于疫情,孙老板只进了往年一半的货,但他还是信心满满。

“(一般)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卖得最多,忙都忙不过来,(店内外)站的都是人。”

今年店内卖得最好的,还是画着一对兔子的“福”字贴纸。

“(因为兔年)都想平安,都想健康。”

文/晨报记者 姜天涯 顾 筝 图/晨报记者 姜天涯 顾 筝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