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松江区东北部的泗泾古镇在历时六年的修缮开发后,重新开街了。
泗泾笼、广利粽、迁西板栗、重庆酸辣粉、老北京雪梨汤、蒙古烤肉……在古镇老街开江中路上,泗泾当地老派美食与75个特色摊位组成的“集市开乐”,共同组成了古镇的美食拼图。穿梭在“舌尖上的老街”里,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且吃且看,很有心得。
住在附近的陈老先生说,看着如今古镇上那么多新老美食,要找时间一个一个吃过来。
游客兴致高:
老夫妻步行一小时前来
走进“泗泾古镇”高高的门楼,右手边就是店招上还扎着红绸的“泗泾笼”,这也成了古镇上最有人气的地方之一。
“给我鲜肉小笼包和蟹黄小笼包各来一份,再来一碗鸭血汤!”
“我要一份咸菜肉丝面!”
拥在左边收银台前的顾客们纷纷下单,拿出手机扫码支付。
右侧的透明厨房内,陈老板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和手工师傅们一起忙碌着:“来,二两鲜肉小笼包打包好了!您拿好!”
做生煎的师傅不时走过来掀开盖子,看看窝里“白胖子”们的情况,火候差不多了,开始往上撒芝麻,“9-10分钟出一锅!”。背后的工作台上,熟练的阿姨们飞快地挑进馅料,给小笼包的皮子打褶。
还有顾客拿着号牌等在“厨房”门口,对着即将出笼的美食望眼欲穿:“我的好了没有?”
上午的泗泾笼店一派忙碌,不时有新的顾客走进店来。
周爷叔和老伴坐在二楼等着,他们点了一份招牌鲜肉小笼,还点了一份荠菜鲜肉馄饨。
“听说这里开街了,我们从家里走了一个小时到这里。”周爷叔说,90年代起自家在松江就有一套房,但人住在长宁区。大约三年前,他和老伴住到了松江的房子里。“从我们住过来,这古镇就一直在修缮,所以很期待它的新面貌。”
周爷叔和老伴以前也来过这里,对古镇的印象是“旧”:“那时候的房子都是矮平房,没有弄得那么好。”
集市很热闹:
汇聚五湖四海招牌美食
形状像梨、颜色像苹果,乍一看还有点像桃子和李子。“彩虹梨”的摊位前,围着一圈好奇的顾客:“老板,这是什么水果?”
老板指指旁边手写的提示牌:“野山梨,大山深处的野梨子,吃口甜,产量很少的。”
“给我来一斤,老板,旁边的青芒果怎么卖?”
在老街上,75个特色摊位组成的“集市开乐”将这里变成了热闹的美食街,五湖四海的招牌美食都汇聚在了这些琳琅多样的摊位上。
粽子摊上,广利大肉粽、加肥大肉粽、蛋黄大肉粽等六种粽子,每只5-9元不等,旁边还挂着“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利粽子制作技艺”的铭牌,往来顾客一目了然。
主打“皮薄馅软、滋味鲜美”的三鲜豆皮也是绝对的人气摊位,一位当场开吃的老伯说,看着就觉得好吃,但吃过后才知道里面的配料,“原来还有米饭夹心。”
除了即食的美味,这些特色摊位中还有“养生馆”。一群结伴来的阿姨们围着卖铁皮石斛的摊位。“开街头三天有优惠了啊,走过路过看一看。”
同样是来自安徽霍山的铁皮石斛,普通款标价8.8元/克,“龙头凤尾”标价12.8元/克,“今天每克减4元,这个4.8元/克,龙头凤尾8.8元/克。”
爷叔玩法多:
脚踩电动平衡车逛古镇
热闹的老街上游客们走走停停、吃吃逛逛,忽然来了位戴着黑皮帽、穿着皮夹克的时髦“老克勒”,脚踩一辆白色的电动平衡车,看着很是拉风。“古镇开了,我来看看,这平衡车是买给孙子孙女的,他们玩腻了,现在我来玩!”
古镇修缮后平整宽阔的道路也方便了他的通行:“上午人还比较少,我走一走,人多就走不了啦。”说完挥别慢慢走着的顾客们。
住在附近“一里都不到”的沈老先生牵着爱犬来到了老街上。与其他兴致勃勃快速走入古镇的人不同,他在老街入口处的人行道上站了一会儿,遥望前面最热闹的地方。
在他的记忆里,老街一直是繁华热闹的所在。千年的古镇发展到后来,人气鼎沸,“古”的感觉却有些不足。“本来街上的房子比较破旧,还有不少老房子翻新后都是现代的房子了,文物保护建筑和安方塔混在里面也显不出来。”
“小时候就在这个边上生活,吃的东西很多的,老上海有名的那些,包括大饼油条都有的。”沈老先生表示,自己以前也吃泗泾小笼,二三十岁的时候吃得最多,当时价格很便宜。过去这条老街上有国营的泗泾小笼店,好像就开在现在新店的那个位置。
沈老先生说,古镇装修了挺长时间,差不多六七年,没开的时候他就一直过来,晚饭后遛狗、散步,以后更是会经常来。
晨报记者 徐妍斐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