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8版:周到FACE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迪斯科女王”张蔷:越沉淀越潮流


5月底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大型时尚年度派对上,盛装的男女明星们围着场内一张张圆桌正襟端坐,直到压轴表演,张蔷登台。

当天,“迪斯科女王”选了一顶及臀的粉红长假发,配粉色边框的墨镜。一曲《手扶拖拉机斯基》未完,大家已纷纷起身离桌,来到台下摇摆起身体。他们中包括和张蔷同为“60后”的陈冲,以及“90后”王嘉尔。

派对直到此时似乎才真正开场……

去年开播的《浪姐3》里,55岁的张蔷带着她的迪斯科和标志性爆炸头回归舞台。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人物,历史和潮流感在如今的她身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她自带怀旧属性,却不像那些尴尬地被困在历史中停滞不前的偶像——她一直在做音乐,她的音乐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作为一名歌手,即使在不被外界关注的那些年里,她也始终与时俱进。

但她更大的价值恐怕在于别处。正如豆瓣上有人评论的那样,“张蔷的出现印证甚至拔高了浪姐的立意。”当所有姐姐都在节目中为了实现、超越所谓的自身价值努力、竞争、拼杀的时候,她却拥抱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价值观:没有年龄和外貌的焦虑,有一点小肚子也很坦然;没什么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那么想证明自己,更不想通过战胜别人来证明自己……

自洽而松弛地活着。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人人都渴望安然自处而不得,她的松弛感构成在这个时代中最被艳羡的状态。就像在万物生长的上世纪80年代,她的特立独行恰好代表了当时一代人对于自由的渴望。

她身上不同的特质契合着不同时代的精神,让她得以在相隔近40年的两个时代中自如地游走穿梭。无论在哪个时代,她都自成潮流先锋。

近日,张蔷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专访。她在采访中总结,简单就是最好的。做音乐是越简单越时尚,同样,人也应该简单地生活,活得越复杂麻烦就会越多。

但要做到简单本身并不简单,需要岁月和经历的沉淀。

晨报记者 沈坤彧

对音乐的付出没有辛苦和隐忍

张蔷在《浪姐3》中早早实现了她参赛的唯一目的: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音乐。

剥去这层意义,节目本身对她而言只是一种负担。她说:“像这种真人秀的综艺,房间里都得安上摄像头,我不是特别适应。而且这么多女孩在一块,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合群的人,年龄又最大,这种感觉也不好。”

当她最终答应参赛时,心里抱定的一个想法就是站在初舞台上展示自己,然后潇洒离开。

“当时我就想,要给我第一个淘汰就好了,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因为我只想要初舞台那一下。”她回忆,“然后我又可以过自由的生活了,但是不行,他们有自己的制度,不会轻易就把你淘汰了。”

张蔷承认,自己不愿意像其他姐姐们那样努力。“我不想看到自己努力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努力。到今天为止,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努力而来的。”

虽然听着有点凡尔赛,但她坚持认为,“我这个人就是没有什么追求,也很少努力。”

她强调,自己对音乐的付出不能算努力。那是她的兴趣所在,因此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这样的付出中没有辛苦和隐忍的成色。

经历过《浪姐3》之后,张蔷面对各种邀约时决定接与不接的标准之一就是“不能带很强的竞技性”。她觉得,竞争太残酷了。“其实争的感觉是特别不好的,对别人是一种伤害,对自己的心态也是不好的。”

上世纪80年代两张专辑赚了9000元

以张蔷的天赋而言,她是可以很坦然说出这句“从不和人争的”。

张蔷的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小提琴手,几个姑姑都是民乐方面的专家,她有天生的乐感。而她的嗓音更是独一无二,又嗲又慵懒,但同时蕴藏着强大的爆发力和炸裂感。一句话形容,即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典型。

1985年,17岁的张蔷出道即巅峰,首张专辑《东京之夜》销量突破250万张。此后《害羞的女孩》和《星期六》两张专辑都卖出逾400万张。一年后,成为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第三名”。

最初的两张专辑都是由云南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去之前双方达成协议,录一张专辑的稿费是1400元——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当时上海普通人为例,一个月的工资不到40元。

但当张蔷进了录音棚一开嗓,包括云南音像老总在内的人都觉得她的声音很特别,当场提出她的第二张专辑还是在这里录。有人提议给她1万元,但当时万元户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大家商量后觉得以她的年纪而言,这笔钱有点过分,那么就扣1000元,条件是3个月之内不再给别家录音。所以,两张专辑赚了9000元。张蔷说,那个年代的9000元相当于现在的9000万。

成名后,张蔷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她就去了澳大利亚珀斯,那是1987年。

临去澳洲前,有出版商提出送张蔷一套四合院,条件是让她给自己录一张专辑。但被她拒绝了,“我不想跟这个人合作,合作有时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要看人。”

出国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在石家庄体育馆,也可能是别的体育馆,张蔷记不清了,但她永远记得在演唱会上见到的那一幕,她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浪漫的时刻之一。

“当我唱到《那天晚上》的时候,迪斯科球在转,看台上所有人都掏出钢镚来往下扔,那些钢镚在落地前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就跟鱼鳞片那样闪着光,太美了。”“现在的人都是掏出手机来闪,对吧?那会大家是扔钢镚,1分、2分、5分,配上迪斯科球的光,哎呀,好看极了那一刹那!”

“我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

从去年起,张蔷开始在全国各地的Live House进行“张蔷蔷行世界巡演”。“底下人都在跳,很多很多年轻人。气氛还挺好的,就像欢乐的海洋。”

在《浪姐3》之后,她收到很多邀约,而且开价往往不菲。她拒绝了其中的大多数,因为更享受在Live House里唱歌的感觉。“其实迪斯科音乐起源就是酒吧、Live House这类场所,这里有迪斯科音乐的根基。所以我喜欢小而美的,挣不了太多的钱,但是大家都有钱赚,非常开心。”

张蔷曾经淡出歌坛很多年,但即使在远离舞台的年月里,也没有放弃过音乐。

1988年,张蔷结婚生子回归家庭。8年后,当结束了第一段婚姻的她试图再复出的时候,发现歌坛早已属于港台和内地的新生代了,但她依然唱自己的歌。

“上世纪90年代的歌手家里都没有录音棚,要去外边录音。别人都选择在卡拉OK里练歌,我练歌就在录音棚里。录音棚租一天是很贵的,大录音棚国际台的一天就要3000多元。但我就是愿意投这些东西,我把钱都花在这上面。即使我的作品没有人听,没有人要,我仍然会去录音。”

因为对她来说,投资音乐是最值得的。

“这辈子音乐是我最想玩的东西,也是最能支撑我的东西。甭管是社会地位上还是经济上,音乐从刚开始就给了我好大的支撑。而且它永远不会背叛我,我觉得我也不应该背叛它。即使忠实于家庭,我也不会丢弃音乐。”

她淡然面对自己一度不再受欢迎的现实,

“我离开乐坛很久了,没有多少人敢在自己最红的时候放弃这个舞台,这些机会,但我就敢这么做了。这个圈子里没谁都行,总会有人代替你。既然你不要这个位置,不要这个机会了,那么别人就上来了。无论一个人有多红,都是可以被取代的。何况,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重要。”

2000年,张蔷参与《同一首歌》录制。此前绝大多数听众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我最早上电视,大家就议论,张蔷原来长这样啊!”

随之而来的是对她长相的品头论足,开始的时候,她也有点在乎别人说自己不好看。“但我是皮相美,”她这样解释,“你看我真人好看,看照片就不好看。”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她的长相,但她当时真的又火了一把,她趁热打铁,出了几张专辑。

而到了2004年,二度结婚生子的张蔷又回归了家庭。“我不像有些人为了事业可以放弃很多,我永远以我的家人为本。先顾家,再是事业。”她觉得自己本质上就是个家庭妇女,“其实我做老婆非常好。”

她也许暂时放弃过舞台,却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音乐。“因为我5岁就学小提琴了,我和音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年轻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态

2013年,张蔷再次回归歌坛。她签约摩登天空,和新裤子乐队合作发行了一张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竟意外受到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欢迎。

“大家都喜欢听,而且我的声线特别稚嫩,又能被小孩接受。他们对音乐的旋律好像也能共鸣,所以现在我的听众年龄层越来越小。‘10后’也有,他们喜欢听《夜猫》这样的音乐。”

2020年夏天,张蔷突然放出大招,她在3个月内连发3张全英文专辑,每张9首歌,大部分歌曲由自己作曲并填词。在这些专辑里有很多除了传统迪斯科以外的风格,比如电音、摇滚和爵士/H ip-Hop,这些元素她拿捏起来都得心应手。

“所以你不能老唱,一定要积累沉淀很多东西。音乐也要多听,不但要听自己喜欢的种类,还要多听不同的种类。”

她希望自己做的音乐永远新潮,事实在她现在的歌里,确实听不到太多年代感的东西。就像一名和她合作的录音师说的那样,“她身上的年龄属性不那么强。”

张蔷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在巡演的过程中,她和台下的年轻粉丝互动,并不觉得有隔阂。

只有在《浪姐3》那会儿,她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因为她们选的音乐都有点男性化,特别有力量的感觉,需要很强大的行动力去跳,而我没有。我感觉到自己太女性化了,我喜欢跳拉丁这种东西,我的身材让我跳不了那种男性气质的东西。既接受不了这种特男性化的东西,也不好意思表现出这种样子。我就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她说,年轻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心态。

张蔷觉得自己这会儿和年轻时候想象的50+没什么区别,“我以前觉得自己到了50岁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风度,从容的风度,就跟现在这样。但其实我好像一直挺从容的。”

上个月,张蔷不声不响又一口气推出了8张专辑。每张专辑体量都较小,不多不少5首歌。“现在大家正处于一个快餐时代,我就按5首的量出。”她直截了当,“别浪费我的精力,也别耽误别人的时间。”

这个总是走在潮流前端的人,此次作出的决定在音乐圈被视为是颠覆性的。在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流媒体上付费听歌的当下,她反其道而行之,只发行CD和黑胶唱片。

但复古永远是潮流的一种变体,也许张蔷通过此举很快就将带动一股新的潮流?这正是她最擅长的事。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