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到TALK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事的疗愈之力

媒体人

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音乐本月在国内影院响起时,的确让人有故人重来之感。其实该片1992年就在中国上映过,这三十多年间,也以各样形式出没于日常生活,音乐会上、赛璐璐原画手稿展上,都可见其身影。引进片就有这点好处,不太受时间新旧限制,随时可以“杀入”影市。

在和平、反战、环保等主题之下,宫崎骏借一段少年的冒险之旅,叩问人类文明应该怎样使用科技。无论是在电影诞生之时,还是科技浪潮奔涌的眼下,这样的讨论都不过时,尤其此刻,人类已经站在要不要和AI共生的路口:人脑植入芯片指日可待,人脑甚至还可以扩展为“超级智能”;反对者认为,这等于归附于自己造出来的“神”,其疯狂程度不啻于造一座通天塔与上帝平起平坐。

风暴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忧心忡忡,可以在宫崎骏作品里时常可见。科技的双刃剑,让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也可能开启潘多拉魔盒。如同卡辛斯基在他的反科技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里说的,“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机器控制,就是被机器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宫崎骏可能没料想到的是,大数据和算法,已经以摧枯拉朽之势去中心化,草根的崛起、低俗的狂欢,成为硬币的一体两面;机器背后,无论程序员还是用户,都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燃料与祭品。

不过,故事里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可以给我们提供安慰、启示和希望,就像今年高考作文里有一道题说的,“故事是有力量的”。类似例子,今年三月国内上映的新海诚动画《铃芽之旅》,也是用故事疗愈人心的作品。新海诚在社交媒体上说,创作源于日本大地震给国民带来的迷茫,“不知道日常生活何时会崩坏”,他由此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作为一个娱乐电影创作者,应该担任怎样的职责?

在《铃芽之旅》中,地震被具象化为“蚓厄”,时时笼罩在城市上空,如同天罗地网。铃芽之旅,也是走出灾难心理创伤阴影之旅,如片中的咒语所说,“我深知命如蜉蝣,深知死亡总是如影随形,但此时哪怕再多一年、再多一日、再多一时也好,我辈仍愿人生得续。”重返灾难现场,目的不是往伤口上撒盐,或所谓“消费苦难”,而是通过传达希望、勇气和成长等主题元素,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安慰和启发,在寻找和重建家园与自我的过程中,用这样的故事达到疗愈的目的,重新获得前行的力量——新海诚所说创作者的职责,正是在此。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