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养老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养病。因此无论是在家养老,还是在机构养老,面对不是患有慢性疾病、就是失智失能的老人,如何让他们更踏实地从养老床位到医院病床,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在上海养老依然面临医疗力量不足的情况。这种困境往往是伴随着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恶化时能否及时从家庭病床转至医疗病床,好转时能否通过绿色通道转回至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
如何解决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后顾之忧?其实就要从本质上打通医疗资源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静安区通过建立养老院、“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到社区医院、定点医院的“绿色通道”,通过探索从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之间的“五床”联动模式,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丰富的社区医疗服务。
【困境】
满足生活照料需求,但医疗资源不足
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老年人口已达550万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每一个老人最大的晚年心愿。那在上海慢慢变老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很多老人的回答是——幸福。
家门口就有社区食堂,三餐不仅吃得好价格还很实惠;社区就有老年大学,学费便宜还能建立社交;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各种问题……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89所,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28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608个。
当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基本能够满足时,为何对很多家庭而言,养老的困境依然存在?其实,这主要是当老人的身体状况发生恶化时,慢性病累积的并发症、突发的失智失能、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症……频繁的看病吃药与入院出院,老人自己担心不已,家属为此耗费心力。
即便是养老机构,也无法避免医疗资源的不足。在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里,住着平均年龄83岁的160多位老人,每位老人平均患慢性疾病3种以上,吃药、入院看病是常事。“过去,老人的日常用药都由家属在外面的医院为老人挂号购药后,定期送到养老院。一旦老人需要入院治疗,我们要通知家属及时来院自行送医。”赵斌院长介绍说,“有时候家属没及时送药,或碰到老人生病时,一时半刻联系不到家属,我们真是很着急!”
其实养老机构在满足老人生活照料的同时,大多存在医疗力量不足的困境,比如传统医养结合模式也面临着健康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模式粘合度不高等问题。
【突破】
社区医院医生下沉,开辟绿色转诊通道
如何满足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的日常照护和健康管理需求,打通老年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成了摆在养老诸多问题中,最迫在眉睫的一环。如今在静安,养老医疗资源的突破在探索中已经形成,实现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面对养老机构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与所属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组团式”增值医疗服务,团队成员包括2名家庭医生、2名护士、中医医生、康复师、药剂师组成,针对常见病、慢性病,老人不再需要外出就医了,一旦出现危重疾病,则可以开辟绿色通道转诊至上一级定点医院。
96岁的苏爷爷住在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里,去年突然出现精神萎靡、不肯吃饭喝水,几天后症状加重,养老机构联系了社区医院的签约医生,医生随即上门为老人进行导尿诊疗。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和前列腺严重肥大,导致导尿失败,社区医院医生第一时间经绿色通道,直接将老人转诊到上级医院市北中心医院泌尿科救治,待转危为安后再转至社区医院老年护理病床继续治疗,老人康复后再转回养老机构继续休养。
对于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而言,同样能享受“五床联动”的便捷。家住石门二路街道的92岁老人叶秀颐与同龄的老伴是纯老家庭,他们自费购买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社区长者照护之家为老人配备了紧急呼叫“一键通”设备,根据老人需求,安排护理员每周上门服务两次,为两位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将他们的身体情况反映给家庭医生,便于家庭医生调整用药。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受益于此。其实,要让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老有所医”,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就必须以“家庭养老床位”为核心,按照老年人健康预防、疾病诊治、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的综合需求,推动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探索】
视频问诊药品直达,老人少折腾家属负担轻
“配药再也不用来回跑了,真方便!”作为子女,在日常照料老人的过程中,最无法避免的就是来回看病配药。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打通医疗资源,不仅能让老人少折腾,更是减轻了家属的照料压力和经济负担。
作为上海首批互联网医院,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互联网智慧应用到医养结合中,养老机构服务的签约老人通过手机“健康静安”平台,能直接体验视频面诊、在线签约、慢病随访、中医体质辨识等系列远程医疗服务,借助“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康复”等功能,还可进行在线预约、健康评估等。
线上服务预约、图文视频问诊、在线无感支付、药品物流直达……通过互联网赋能,静安正在通过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医生上门提供增值医疗健康服务等,形成了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
作为民政部“十四五”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在上海的唯一试点地区,静安以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为载体,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向周边进行功能辐射,将专业机构“里边”和社区“周边”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的“身边”“床边”,通过“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全年龄段的健康管理。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更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都说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何让老人得到更好地医疗照护,应该成为举社会之合力共同解决的问题。
晨报记者 荀澄敏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