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周到FOCUS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启动三年已有约150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生命蓝湾,向国际最高标准看齐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

作为临港新片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中五个生物医药特色园之一的生命蓝湾,于2020年4月28日正式获批。而在被命名为生命蓝湾之前,这里其实已于2008年启动建设,当时附近还是一片望不到头的芦苇荡。

园区总的规划面积为17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为4.39平方公里。在规划落地的过程中,生命蓝湾体现了强劲的后发优势,目前一共有约150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此前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在多年的发展中已打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先例。因此在规划生命蓝湾时,如何围绕自身特点进行特色化布局,力图发挥不同功能,创造出全新的价值,就成了规划团队考虑的重点之一。

生命蓝湾首席规划师曲霞在接受新闻晨报·周到采访时表示,与其考虑怎么分一块蛋糕,不如想办法把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蛋糕做做大,实现共赢。

正常情况下,连接张江和临港的S3公路今年9月就将达到通车条件,它在开通之后将实现两大生物产业园的快速联动。未来,临港将与张江南北呼应,形成“张江+临港”双轮驱动的联动机制,凝心合力发展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策源。

而园区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是向国际最高标准看齐,在临港新片区构筑起一块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来拥抱全球生物创新资源。

其他区域不能满足的需求

就是我们最应该重点打造的项目

2015年,已在创业板上市的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的生物医药企业。当时,生命蓝湾还不叫生命蓝湾,但看中此地发展远景的透景生命一举拿了20余亩地,决定把公司生产和物流综合管理,以及小部分的研发放在这里。此后8年间,企业们出于相似的理由,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来到此地落户。

15年前,在启动开发建设之初,这片区域并没有明确规划专攻生物医药。曲霞向我们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线工作人员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生物医药这一赛道非常有价值,它也契合了上海乃至全国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在新片区成立前,大家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所以在明确生物医药方向的规划以后,我们开始加速整个规划出台的时间。”

规划是全方位的。上海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地,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沛,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因此,明确自身的不同产业定位就显得十分关键。

首先,要根据自身所有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和细分产业的整体谋划。她指出,有一点在规划之初就是明确的:生命蓝湾的功能必须和张江区分开。

“因为张江已经做得非常好,我们想把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蛋糕做得更大,所以我们是相应做了一些特色化的布局,能够和张江形成一个互相之间的支撑,这样也能够把我们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更好。”曲霞说,“所以我们在精准诊断、精准药物、精准手术和健康服务外延项下明确了33个细分产业,在相关领域去挖掘和服务龙头企业。这些区分主要包括对载体的功能需求,也就是说上海其他区域不能满足的需求,就是我们最应该重点打造的项目,就是要把企业的需求为宗旨来打造我们的服务特色,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园区也借鉴了国际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大家知道,在波士顿有条128公路,它的沿线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特别好的区域。”曲霞也因此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前景,“在建的S3公路未来将不仅仅是一条承载交通的公路,它更能形成我们生命健康科创走廊这样一个未来规划的产业发展的目标。而且对于客户来讲也更加便捷,能够在更适合自身的区域去进行规划和布局。”

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企业和园区互相成就

和很多园区相比,生命蓝湾提供的服务周期是不同的,它贯穿了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这就是说,不但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用最好的服务留住企业和人才。如果有一天企业决定离开,也要将他们好好送走。

对此,园区内很多企业都深有体会。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首批引进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正是在曲霞和她的团队协同努力下,获得了新片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的第一张证,并且在短短两年完成了从项目土建到重要设备的安装与验证工作,启动了多个产品的试生产和GMP生产。

让曲霞感到最欣慰的一点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第一个电话总是打给自己的团队。

“不管大事小事,包括自己子女就学,包括他们高管遇到的一些资格争取的事情,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不了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蓝湾服务团队。而当我们给出他们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时,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以上海臻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在向国际化过渡的过程中,其实中间产生了很多诉求。因为很多情况都是第一次遇到,相当于作为一名拓荒者,要不断地进行突破。对于他们的诉求,园区也从产能扩充、合规生产、政策申报、资本加持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上海锐康生物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是三年前被引进落地生命蓝湾的,这家公司专攻合成生物领域这根新赛道。来到蓝湾之后,公司开业后一年半内交付三个合成生物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了交付速度的重大突破。

总经理赵华博士曾经在采访里感叹,早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还未成为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时,园区就已关注到这根新赛道。曲霞本人多次带队和锐康生物开展座谈,指导公司从战略高度前瞻性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并积极帮助对接各种资源。他认为,这背后也体现了园区领导的勇气和魄力。

“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新赛道,只要你足够用心就能够发现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曲霞回忆,“所以我们团队也是在三年前在合成生物学还没有热起来,很多区域都还没有感知到的时候,就已经做了相应的布局。”

让她感到尤其自豪的是,作为川宁生物的子公司,锐康承担了整个研发过程和中试小试的环节。“从实验室研发的成果到后续的小试中试,都在我们园区完成;再依托新疆伊犁的优势进行后续的放量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

锐康生物这根产业链的布局,也为园区里其他企业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曲霞看来,这是一种企业和园区之间的互相成就。“因为他们的体系很健全,他们的成长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服务的品质。所以,大家是互相成就。”

生命蓝湾的未来

进一步对标国际化

曲霞透露,生命蓝湾接下去的目标是进一步对标国际化。为此,园区已经做了前瞻性的产业化规划布局。“我们首先是用合作共赢的心态去把蛋糕做到更大,那么大家就能分得更多。所以,要用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来拥抱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

园区对标爱尔兰、新加坡和美国波士顿等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聘请全球顶尖咨询机构做了深入研究,也已形成了具体方案。“我们希望能够打通与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型顶层战略合作,在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人才联动等方面,建立长效发展的合作机制,从而助力上海乃至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目前,生命蓝湾已经和华理等大学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整体方案。“比如说他的博士生采取在校培养一年,在企业培养两年,并配导师的方式。这样就使得博士生毕业以后不必花更多时间适应企业,因为这些相应的问题都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从学校到企业实现更好的衔接。”

文/晨报记者 沈坤彧 图/受访者提供 制图/黄欣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