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周到MORNING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乐龄申城·早上海”优秀作品选登

“老记团”笔下的上海




“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一的“早上海老记团”已经启动。退休志愿者们通过他们的手机和镜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本报今日选登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分享早上海的全新生活,记录最美早上海的风景。

在申报馆感受历史

汉口路的转角处有一座特别有年代感的建筑,它就是我和闺蜜要去的地方——申报馆。因为期待好久一直想去看看,我还特地查了一下资料。申报馆建于1918年,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中文报纸——《申报》的原报社大楼。1949年5月27日《申报》停刊后,这栋楼转给解放日报社使用。

如今,申报馆变成了复旦校友众筹的怀旧咖啡馆,这座百年建筑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咖啡馆名The Press,保留了原建筑精致浮雕的穹顶、黑灰马赛克地砖,进门地面钢板上记录着《申报》的创刊日。咖啡馆内有展现申报历史的照片墙,二楼墙上拓印了“申报馆”刊头,菜单也设计成复古报纸风格。

现在一楼、二楼供应意大利餐,中午我们就在这里用餐了。热心的服务员为我们推荐招牌披萨,皮薄且脆,还有薯条等等,味道还真不错。我们一边用餐一边畅谈姐妹之间的点滴,有一种别样的享受。咖啡馆二楼有露天位,靠里面还有酒吧!我们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格,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手机拍起照来。

此时回想起一首童年唱响的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去卖报,一面跑,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里铸就了人有人格、报有报格,是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站在《申报馆》门口,我们可以感受到新闻业的丰富内涵和它的厚重历史。(早上海老记团余蝉萍)

新江湾城生态湿地最亮丽名片

政悦路与闸殷路交汇处,利用河流行经的地方,对两岸的自然生态(森林灌木草丛)进行了尽可能的维持和保护,成了人们的自然家园乃至精神寄托之地,周边居住的人们都可以很方便地就近走到林中,走到与树林外的城市迥然不同的世界里来。生态观鸟基地临水修建,呈扇形展开,水中留着半亩褐绿色的荷田,时有白鹭掠过。远处有汀,孤悬水中,上面披盖着繁茂的植被,丛丛芦花随风摇曳,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各种鸟类在此觅食。

有位初中生(观鸟爱好者)说,在新江湾城湿地,通过相机、望远镜观察到了白鹭、夜鹭、普通翠鸟等常见的鸟类。这儿的摄鸟族,以上海爷叔为主,一杯茶,一杆筒,外加一辆摩托,在这儿泡上大半天。这些人不在乎时间,在乎作品,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白鹭夜鹭的拍摄已是“过去式”,而对各种翠鸟的“捕捉”已是“现在式”。喜欢拍摄灵动鸟儿的朱勇,为此办了个摄影专题展,有名有姓、图文并茂的展出了12种翠鸟。据业内人士介绍,这里栖息着30多种鸟类。(早上海老记团 赵金华)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