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格外热闹,新人们选择寓意“长长久久”的日子领取爱情誓约,既美满,又深情。
领证结婚的同时,你可以去前台进行新婚咨询,这是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婚姻家庭服务”的一部分。如果你还想进一步深造,获取婚姻的“保鲜”秘籍,就到“婚姻学堂”来吧。
婚姻是一门学问,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并没有专门开设过婚姻相关的课程。“婚姻学堂”学什么?近日,记者采访了上海首创“婚姻学堂”的婚姻登记机关——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了解特色课程内容。新婚夫妇怎样经营婚姻?遇到法律纠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婚姻学堂”找到答案。
|“婚商测试”帮你查漏补缺
“婚姻学堂”有相对固定的线下课程,目前每季度推出一堂课。
每堂线下课也有专门的地点,第一期课堂就设在婚姻登记处。“你的心理年龄足够应对婚姻了吗?”在婚恋导师的引导下,新婚夫妇和部分准新人怀着新奇感接受了“婚商测试”,竟然还有好多人不及格。
结婚还要考试?面对好奇的新人,导师解释说,“婚商测试”是为了帮助大家评估婚姻理念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梳理出年轻夫妇在婚姻生活中常见的三个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位、缺乏亲密的互动和缺少深入的交流。
一些人以为,经营婚姻只需顺其自然;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吝啬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事实上,婚姻是需要认真经营,需要动脑筋好好维护的。”导师提醒新人。
在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看来,开设“婚姻学堂”,为从小到大没有专门接受过婚姻教育的新人“补补课”,正是为了给他们的婚姻提前注入养分,为新人引入正确的婚姻观,对抗“一遇到问题就草率提出离婚”的态度。对于新婚夫妇来说,只有尽早学会经营婚姻,才能为婚姻注入“长寿“基因。
|每年给自己做一次“婚姻年检”
“车子需要年检,身体需要年检,你的婚姻每年进行年检了吗?”
听到这样的提问,不少夫妻不由得一愣。
“婚姻学堂”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担任婚姻导师的专家各抒己见,将自己在婚恋情感、心理咨询、法律研究等领域的心得分享给听课的夫妇。
在以“婚姻年检”为主题的课堂上,140多位学员率先接受婚姻年检。他们都是结伴而来的夫妇,想了解自己的婚姻走到了哪个阶段。曾在中国社工协会婚姻家庭委员会任职的导师舒心,认为婚姻生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结婚头两年叫做试行期;婚后2-7年属于磨合期,婚姻逐渐步入正轨;婚后7-16年,随着子女长大,经济稳定,人生进入“有钱有闲”的惬意时机,婚姻面对新的诱惑危机;结婚超过16年,属于“老夫老妻”,婚姻进入平淡期。
导师的建议是,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应该对照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婚姻年检。只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享受安定幸福的婚姻生活。他还为听课的夫妇开出维系感情的处方:理解包容,人生观念求同存异;友好协商,设定目标达成共识;开源节流,养家糊口量入为出;共同承担家务,平凡之中孕育浪漫。
|“冷静期”出招 挽留“最后一丝温情”
人们通常认为,爱情浪漫,婚姻理性。从《民法典》的规定来看,婚姻关系就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典》施行后,与婚姻家庭相关的法律热词广受关注,比如“婚姻冷静期”。
为了帮助遇到矛盾和困惑的家庭开启“冷静期”,婚姻学堂适时引入普法课程,为学员详细解答离婚冷静期、婚姻家庭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告诉学员:“这个条款的出台,是要让大家冷静下来,去思考婚姻何去何从。”
“冷静期”期间,有多少“最后一丝温情”能够挽留?与婚姻学堂相结合,普陀区民政局推出了“3+2”组合式特别行动,帮助打算离婚的夫妻开启“冷静”模式。具体做法是:递上“致婚姻当事人的一封信”,用“一张调查表”找准婚姻问题症结,用”一部微视频“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根据当时的统计,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申请离婚的240对夫妻经过“冷静”的“缓冲”,重新“和好”的已有46对。
而随着普法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员感受到通过法律保护婚姻家庭的重要性。线下课程在街道社区轮流推出,居民踊跃报名。今年的“婚姻学堂进社区”主打“法律小课堂”,围绕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展示案例,为居民学员答疑解难。
为了让更多夫妇获得学习机会,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线上课堂设在“普陀区民政局”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发布案例与讲解,给出指导意见,希望能给境遇相似的家庭带来启发。
文/晨报记者 何雅君
图/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