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玩什么?他们的收藏跟老一辈藏家有什么不一样?12月5日,第二届上海市民(青年)收藏大展颁奖在黄浦区文化馆举行,共有120人获“市民(青年)收藏大展才俊奖”,30人获“提名奖”。才俊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仅38岁,显示了海派收藏“后浪们”的勃勃生机,从同步举办的藏品展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后浪们”的趣味、品位。
变形金刚米老鼠海贼王都走进收藏品类
在黄浦区文化馆5楼展厅举办的获奖者藏品展,由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承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
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收藏者也喜欢传统收藏门类,比如字画、玉石、陶瓷、票证、文献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收藏者的藏品带着新时代印记,带着童年回忆,带着多样化的趣味。
有位95后的外企女员工醉心于盲盒收藏,小小年纪已经收藏了2000多个盲盒玩偶;有位80后女性看《米老鼠和唐老鸭》长大,十多年来痴迷于收藏米奇公仔,还发展到成为迪士尼员工。
而年轻的男性收藏者们更偏爱金属质地的玩具或模型。他们有的收藏各种版本变形金刚及其周边,有的收藏各类机甲模型和海贼王人物系列手办,还有人收藏动画片的片头片尾单曲CD。
体育类藏品,也是年轻男性收藏者们的最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单独门类。90后的环球滑雪旅行者白一帆为自己的500块滑板找了一个“家”,他开在某园区里的文化空间内,呈现了滑雪与潮流、艺术、音乐和影视的亲密结合。
80后吴迪收藏了所有世锦赛的纪念乒乓球;70后的范荣是海友剑击剑俱乐部创始人,拥有近万余件包含击剑元素的藏品;NBA篮球迷章月圆收藏了众多NBA球星卡,科比球迷张立凡则收藏极具纪念意义的科比球鞋;市民徐荣收藏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徽章,将大众对中华体育的发展认知追溯到百年前;80后吴浩收藏了不同版本的扑克牌上万副,并进行了不同版本的研究。
有人专门收藏无法投递的邮件
海派收藏,讲究海纳百川,视野广阔,很多另类品种的收藏顺势登上了此次青年收藏大展。
上海小伙肖圣是北大研究生在读,他喜欢收藏贝类,从远古约五亿年前至距今6500万年的贝类化石有800多种。
就职于上海中医文献馆的80后许帅,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收集到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报告、影像资料200余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收藏邮票的人很多,但90后张融琦却收藏了约500件无法投递被退的邮品,包括各种原因的无法投递或改转邮件以及各式退条,还对新中国早期无法投递的邮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还有人收藏活物——兰花,80后廖丽娟喜欢兰花,20年来,她不断收集培育了200多种珍稀品种兰花。由于兰花培育过程漫长,也培养了她和兰花之间的深厚感情。
藏四代现身:从算盘收藏到动漫周边
在本次青年收藏大展以及配套展览上,收藏如何传承下去的话题一再被提及。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藏二代、藏三代、甚至最小的藏四代都出现在本次青年收藏大展上。
现年14岁的初中生纪凝章收藏各种明星小卡、动漫头像徽章、布娃娃、卡通盲盒以及捏捏乐,这些花季少女中流行的东西都是她的最爱。纪凝章属于藏四代,她的曾外祖父是已故著名算盘收藏家陈宝定。
纪凝章的父亲告诉记者:“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十分喜欢动漫文化,她把自己的零花钱都用在买动漫衍生品上了,我们也很高兴她能通过收藏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纪凝章的妈妈跟着外祖父陈宝定收藏算盘,1000多把算盘藏品如今堆满了家里一整个房间。纪凝章也喜欢家里的算盘藏品,纪凝章的父亲笑着说:“我们就准备世代相传了”。
当下年轻人的收藏,代表着收藏的未来,通过本次大展,主办方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守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用收藏记录和展示时代风采。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吴少华表示,通过活动,要把他们各自收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还要打造一个适合年轻人的平台,对这些年轻人进行深度采访,把他们的故事展现出来,明年出书。
文/晨报记者 詹 皓 图/晨报记者 何雯亚
|